2019年10月26日,第十届城市社会国际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教师之家宾馆举行。此次论坛以70年社会文化变迁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联合主办,来自美国、法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澳门地区和大陆高校科研机构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上午八点三十分,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教授主持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吴瑞君教授简要回顾了城市社会论坛发展历程,指出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召开此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持续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其中,社会学学科在百年发展历史中,着力注重建立齐全的学科体系,推动学科的发展提升。在此,吴瑞君教授对各兄弟高校、社会各界对华东师大社会学学科的支持表达了感谢,并预祝此次国际论坛圆满成功。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国际关系重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此次以“70年社会文化变迁和城市发展”为主题召开国际论坛的意义深远。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所取得的不俗成就,既离不开中心成员的努力奋进,更得益于国内外学术界的关心与支持。曾刚教授期待各位学者同仁在论坛中能够充分交流思想、碰撞思维的火花,推动城市社会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发表讲话,他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发展学院发展概况:学院学科发展历经百年,根基深厚,社会学二级学科建制完整并蓬勃发展,希冀此次国际论坛能够成为五个二级学科交流沟通的平台,形成合力推动学院发展。最后,文军教授对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对此次国际论坛的鼎力支持,以及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诚挚感谢。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发表题为“水门汀上的脚印”的主题演讲。作为社会发展学院创院院长,丁金宏教授回顾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的百年历史,建院使命和愿景,并细致梳理了学院的十年探索与发展之路。在沪江、大夏大学的社会学元老开创基业的基础上,学院不断开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上海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献力,希冀能够在上海学派乃至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水门汀”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发言
简朴隆重的开幕式之后,论坛第二单元共进行两节主旨学术演讲,共有七位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两节主旨演讲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向平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教授主持。
主旨演讲主持人:李向平教授、黄晨熹教授
第一节主旨演讲共有三位专家教授发表演讲。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夏岩教授发表题为“Evidence of Social Policy and Programs Promoting the Well-Being of Youth and Families”的主旨演讲。夏岩教授首先对论坛的邀请表示真诚感谢,对社会发展学院十年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表示衷心祝贺。夏岩教授的分享主要集中于儿童青少年家庭研究,尤其关注于提高家庭和家庭成员福祉的相关社会政策和措施。在家庭生活愈加复杂化、全球化,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背景下,家庭和家庭关系仍然非常重要,同时优势家庭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社会支持。此外,夏岩教授系统地回顾梳理了以往和最新的相关研究,并指出相关社会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对为家庭赋能赋权,推动家庭生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夏岩教授发言
韩国釜庆大学芮东根教授做“The New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ndong and Xinyi Ju Cross-Broader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ft Border”的主题演讲。芮东根教授首先表示很高兴参与此次有历史、有文化、有品牌的国际论坛,很荣幸与各位同仁共赴“盛宴”。芮东根教授的研究首先考察了构成“一带一路”的“经济走廊”,随后追溯了丹东和新义州从小城市发展成为亚洲东北部的战略要地的百年发展史。在跨境姐妹城市形成、分化、再链接的过程中,如何从政治、经济方面重新思考以及从新定位“国际跨境海洋城市”即丹东-新义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韩国釜庆大学芮东根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发表的演讲主题为“民族名实三元观”。纳日碧力戈教授详细阐述了现代民族二百多年来名与实之间的关系迄今不能厘清的缘由:一是不同地域的综合环境导致物感物觉不同,二是事物相指不同,三是语言约定俗成的所指不同。随着人群交往、交流的范围扩大、便捷度和频率的提高,随着跨语言翻译的普及和语义沟通能力的提高,“无控歧义”会逐渐缩小,但差异并存、重叠共识仍然是常态。至此,以上三位教授从家庭、城市、民族三个方面提出了诸多研究问题及相关建议。
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发言
接着,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教授的主持下,主旨演讲进入第二节。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演讲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新特点及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关信平教授主要从当前我国城市贫困者的变动分析和城市贫困问题的变化两方面系统阐述当前和未来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新特点,分析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在应对城市生存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中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城市社会救助制度,使其能够更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城市持续性贫困治理的要求。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陈卫教授的演讲主题为“The Two-Child Policy and Fertility in China”。该演讲主要聚焦于如何理性客观地分析“二孩政策”的作用和影响。陈卫教授对过去十年中国生育率水平和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人口数据评估二孩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二孩政策”对总体生育率的影响很小,对二孩生育率有着强烈的影响,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同时,“二孩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是短暂的,长期来看生育率在未来或将持续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陈卫教授发言
第三位演讲人为澳门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系主任徐建华副教授,其主题为“Commodification of Policing and Public Disorder: A Study of Crime Posters in Guangzhou”。该研究通过对比三个不同类型社区中“城市牛皮癣”中“犯罪小广告”的分布差异,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秩序的分布差异及差异产生机制。此次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安保商品化如何影响中国城市公共秩序的分布,还揭示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农民工与本地居民在安保获得方面的社会不平等。
澳门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系主任徐建华副教授发言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菅丰教授做了主题为“消失的慰灵空间的物质性——围绕意外死亡的都市民俗的形成”的主旨演讲。菅丰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围绕意外死亡形成的慰灵文化”这一都市新民俗文化。菅丰教授阐释了都市空间中的意外死亡现场中短暂时间里“临时慰灵空间”出现和最终消失的过程,以及其中人们带来的“物品”的重要作用及物品背后的文化多样性。进而说明,这样的“临时慰灵空间”是混杂在都市社会中的异质物,是无意识聚合形成的混合创造空间。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菅丰教授发言
主旨演讲结束后,会议进入提问与讨论环节。各位学者就两节主旨演讲中涉及的人口政策、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民族识别、城市社会治理、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探讨。
交流互动环节
10月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与政策五个平行论坛在教师之家宾馆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70年社会文化变迁与城市发展”这一主题在分论坛上作报告,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
在社会学分论坛上,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国家科学院罗兰(ROULLEAU-BERGER)教授讨论了当代欧洲和中国城市的融合、隔离和中层空间;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综述了7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向平教授以“合法性与神圣性——中国宗教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及其四十年演变轨迹”为主题进行报告;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党总支书记毛丹教授讨论了公私领域划分的问题与中国的社会组织格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李骏研究员、上海大学的黄晓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拥华教授等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其他专家学者分别就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等议题作学术报告。报告会上,与会师生与专家学者进行积极的互动研讨。
社会学分论坛
人口学分论坛暨第四届上海人口论坛以“中国人口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担任主持,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孙常敏研究员作致辞。孙常敏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人口政策和人口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值此之际,邀请人口学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回顾与展望中国人口70年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陈卫教授,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任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宝树教授、丁金宏教授、高向东教授等多位人口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口结构变动与劳动关系”、“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人口学分论坛
在民俗学分论坛上,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岛村恭则教授以“‘狄俄尼索斯精神’与民俗学”这一主题切入对现代民俗学理论展开思考;日本民俗学会前会长、筑波大学教授德丸亚木以“现代祭礼·节日活动中的内面化与显在化”为题作报告;韩国全南大学的罗景洙教授讨论了城市化带来的韩国岁时风俗的变化和特点。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郑然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赣丽教授、田兆元教授、唐忠毛教授,复旦大学于海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其他专家学者就民俗变迁、文化传承、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等多个议题开展讨论。20余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学分论坛
民族学人类学分论坛邀请了香港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宗树人(David A. Palmer)探讨了在“道德崩溃”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志愿者伦理道德的人类学争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吐尔文江讨论了成都与义乌两个地区的城市族群问题;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李梅花教授以朝鲜族跨国家庭的生活经历,来讨论跨国家庭模式的复杂性。民族学、人类学领域的多位国内外学者齐聚一堂,论坛现场气氛热烈。
民族学人类学分论坛
社会工作与政策分论坛议题聚焦四个方面,分别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应用”、“服务实践与专业应用”、“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研究与专业探讨”四大单元,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以上海的国际社区为例,讨论了这一特定社区的治理机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黄晨熹教授对上海市监管不当或监管缺失困境儿童的保护机制研究进行介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威教授讨论了“构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战略意义”;华东理工大学曾守锤教授现场提出问题“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选择做社工吗?”。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其他专家学者分别分享了近期的研究成果。
社会工作与政策分论坛
10月27日中午,第十届城市社会国际论坛圆满结束。此次国际论坛汇聚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探讨在新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学研究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对于回顾总结转型中国的社会实践和经验成就,展望新时代前进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也将继续聚焦于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进行学科交叉,形成研究合力,以城市社会论坛为平台,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凝聚真知,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文:杨澜、付颖静
图:邱宇竑、周全、王彩彩、段晶玮
编辑:丁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