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有幸邀请到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威教授在本校中北校区田家炳书院105开展“沪江名家讲坛”第2讲暨华东师范大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26场。张威教授带来了关于“’现代社会工作’中的’反思性专业性’: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的主题讲座,社会工作系副主任何姗姗副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何姗姗副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主讲嘉宾张威教授,并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向张威教授赠送主办方的纪念牌与社会发展学院院旗。
主讲人张威教授收到了由何姗姗副教授代表讲坛主办方赠送的纪念牌与社会发展学院院旗
张威教授首先从自身的求学与工作经历谈起,简单介绍了自身与社会工作的三重渊源:一是求学于社会工作专业,张威老师自本科起到博士阶段,一直在德国攻读社会工作专业;二是投身于社会工作教育,张威老师自博士阶段起,便投身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始在高校中教授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三是致力于社会工作实务,张威老师自归国之日起,便创立了“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致力于本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
接下来,张威教授从本土社会工作学科和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入手,提出一方面在中国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尚未成为一门科学: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职业,尚未成为一门公众普遍认可的职业。在此基础上,张威教授提出,要解决上述问题其中一条有效出路是构建“现代社会工作”,并从概念界定、核心要素、构建意义与前提三大方面对“现代社会工作”展开解读。就概念界定而言,张威教授指出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划分所依据的并非时间维度,而是在内容层面与“传统社会工作”相对的社会工作模式,并通过对两者之间在学科属性、理论基础、职业属性、专业性和专业质量等方面的区别,对“现代社会工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澄清。接着,张威教授从特征要素视角出发,介绍了“现代社会工作”的三大特征:即结构性或社会结构性质量特征,亦称“民主理性”;分析性质量特征,亦称“(相对)关系化”;系统性质量特征,亦称“反思性”。张威介绍指出,“反思性”在三大特征中处于核心地位,进而提出“反思性专业性”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范畴:一是具体分析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二是具备创立第三逻辑的能力(连接“学术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中间逻辑);三是具备与案主平等合作的能力。最后,张威教授提出,“现代社会工作”的构建对于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工作”的构建以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为前提,这也当前本土发展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与挑战。
本场讲座不仅嘉宾讲解环节十分深入浅出,Q & A 环节质量也非常之高,同学们积极提问,张威教授的解答则不仅呼应了讲座内容,亦拓宽了大家对讲座中未曾提及的分支领域的思考。有同学提问社会工作在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攻克的难题或困境是什么?张威教授从当前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出发,结合自身海外求学和实务经历,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体系”是本土社会工作学科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有同学询问“学术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的“第三逻辑”应当如何培育?张威教授则从当前社会工作教育与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谈起,提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第三逻辑”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提出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树立起“自觉意识”,有意识地去锻炼、培育自身的“第三逻辑”。除了之外,张威教授还指出同学们的其它问题与前两个问题也极为类似,其中的共同之处或者说最为关键之处都在于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缺失。
本场讲座中,张威教授带领大家从本土社会工作学科与职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入手,进而提出、诠释了“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三大质量特征”以及其中的核心——“反思性专业性”,最终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构建“现代社会工作”的意义与前提。除了满满的干货,张威教授还分享她在构建“中国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方面的一些设想与实践,以及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六年实践发展经历。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思考良多,在学业上也大有所得!
“沪江名家讲坛”简介
“沪江名家讲坛”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打造的、以传播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权威成果为主旨的系列精品讲座,拟不定期开展主题讲座、研讨沙龙等学术和实务交流活动。借助这个平台汇聚社工精英、分享最新动态,以期达到“连接·赋能·共创”、充分体现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学习和交流效果,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学术研讨和行业交流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