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书香满四邻,文明溢八方 | 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乡村治理项目组赴寻甸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作者: 发布日期: 2021-11-17

20211111-14日,教育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区为本的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探索”项目组在项目负责人、院长文军教授带领下一行11人赴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泽铁村开展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社会实践活动。



十一月的寻甸寒风料峭,但师生们心头溢暖——再次踏上这片热土,对于眼前的植被、村寨、父老乡亲皆为熟稔。泽铁村是一个典型的纯苗族村寨,全村共有104400多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当地落后水平。项目组主动作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在今年暑期赴泽铁村开展调研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和拓展乡村振兴实践内容,将“三礼”带入乡村:一是项目组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与内生发展工作坊,为村民带来教育之礼;二是项目组一一回应了村民们在前期工作坊中所表达的家风家训喜好,按需到户地订制并赠送其专属家风家训标牌,为村民带来文明之礼;三是项目组积极联结外部力量,整合资源,向泽铁村捐赠图书、音响、文具、体育用品等便民利民的物资,为村民带来知识与健康之礼。


打造儿童阅读空间,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中国乡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泽铁村以及其他诸多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乡村治理项目组通过引入外部企业的爱心力量,为泽铁村化解幼儿教育难题添补一剂良方。


1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捐赠和揭牌仪式在泽铁村党群活动室召开。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派驻干部、泽铁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李浩进行主持,寻甸县政府领导、金所街道领导、泽铁社区领导、泽铁村村民代表、爱心公司代表及项目组成员到场见证。形形色色的儿童绘本、启迪读物、知识大全已列满书架,铅笔、橡皮、作业本等常用文具琳琅满目,墙边一套演出音响的伫立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都是由爱心企业向泽铁村捐赠的物资。仪式上,社会发展学院吴越菲副教授代表上海协通(集团)有限公司向泽铁村捐赠了价值5500元的高级演出音响设备及20份儿童学习文具,泽铁村党支部书记王智聪接受捐赠;上海圭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岚博士到场,代表公司向泽铁村捐赠价值7800300册儿童图书,村民代表罗泽辉接受捐赠。



张海岚博士向在座各位介绍了图书捐赠情况、無亦無乡村儿童阅读空间规划及志愿者团队搭建目标设想:“希望这个图书角能成为一个乡村儿童阅读空间的萌芽,让更多的苗族儿童读上书、读好书、好读书”。随后,张博士与泽铁社区党委书记艾勤明共同为泽铁村“無亦無乡村儿童阅读空间”揭牌,现场掌声雷动。



家风家训入户挂牌,着力倡导文明新乡风



 家有孝是希望,精心栽培生长旺”“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劳为本,节俭家荣”……一条条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家风家训被印刻在木制标牌之上,左右两侧还佐以民族特色肖像及传统花纹装饰。这是乡村治理项目组为泽铁村百姓特别订制的礼物,旨在将上下和睦、文明共筑的家风镌刻在家训标牌之上、传递到家庭成员之中,希望这个小小的家风家训发挥凝聚、引导正能量作用,然后以家风带村风、促作风、建新风进一步在泽铁村形成“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的良好氛围





此行,项目组将此前村民自主选择的60余块家风家训木牌带到泽铁村,与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县驻村干部李浩老师、泽铁社区干部艾勤明、王智聪、罗泽辉等一起挨家挨户地发放木牌,并与村民一起将其家风家训木牌挂在自己家门口的墙上。





一位刚做完饭的苗族妇女带着小女儿回家时,恰巧碰上了项目组成员,她笑逐颜开:“这个标牌很有意义,我很喜欢。我希望我们家能像(家风家训所写的)那样,团结、幸福!”


推进乡村治理工作坊,培育乡村志愿服务队


在上次暑期实践过程中,项目组组织泽铁村村民参加了“民主协商工作坊:家风家训和村规民约制定” “未来社区工作坊:社区问题的定位与解决”“妇女赋能工作坊:地方宣传小能手”三个工作坊。此行,项目组围绕着乡村治理与内生发展的主题,持续展开工作坊。

在“妇女赋能与儿童正面成长工作坊”中,项目组以上海圭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岚博士捐赠的儿童图书为道具,召集苗族妇女携她们的幼儿子女前来党群活动室,共同开展一堂“老师先讲、学生后讲;儿童为主、家长为辅”的图书阅读体验课。项目组成员充当小老师,通过一个个通俗故事循循善诱地启发在场儿童进行发言和想象;再引导其自主挑选心仪的绘本,与妇女一起陪伴孩子们阅读。项目组意在通过此种体验,促进苗寨妇女对儿童的教育和引导能力,同时提升儿童自主学习、喜爱阅读的意识。


最后,团队成员们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丢沙包等小游戏,在欢声笑语中,文军教授给表现突出的小朋友颁发了项目组特意订制的“希望之星”奖章。儿童培养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一步,也是乡村振兴的未来希望之所在,项目组希望以本次工作坊为引子、儿童阅读空间为载体,促进乡村家庭教育和幼儿知识启蒙的蓬勃发展。



在“志愿服务意识觉醒工作坊”中,项目组成员以一则典型的志愿服务队视频引入,以讲座的形式向到场村民普及了志愿服务的内涵、观念、精神、所需能力等总体性知识。紧接着,在“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工作坊”中,组织村民基于目前泽铁村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鼓励村民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并引导其协商讨论出队名、口号、劳动分工、组织架构、监督与奖励机制等内容。



在泽铁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仪式上,寻甸县县委常务、副县长李彦垒,华东师范大学派驻干部、泽铁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李浩与项目组主要成员一起将事先订制好的志愿者队服发放给志愿服务队的村民。随后,志愿服务队举行了宣言仪式:“我宣誓,本人自愿加入泽铁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以爱心奉献邻里,用行动浇灌绿色,守文明、讲道德,共筑美丽家园”。



尤为特别的是,项目组别出心裁地订制了一幅泽铁志愿服务队爱心树图。原本光秃的枝丫在各位志愿者按完彩泥指印后,顿时变得枝繁叶茂、五彩斑斓。这也寓意了在乡村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砥砺相助之下,乡村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未来可期;乡村志愿服务队的建立与运作将给予村民们一个自我锻炼和自我奉献的舞台,长期看来,乡村治理与内生发展水平的提高亦大有可为。志愿服务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志愿服务组织不足但志愿服务需求迫切的状况,本次泽铁志愿服务队的建立将成为苗族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对日后推动乡风文明新气象、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民生产生活记心间,逐梦美丽文明新乡村


此行项目组还走访了寻甸县的若干地方,持续、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与风土人情。项目组参观了山珍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负责人进行交流,并在其带领下实地走进小山茶生长的山林之中,从而更深入地调研小山茶项目情况。调研组看见许多细长的紫红色小山茶缀在草丛间,看似不起眼,它却是寻甸人民的致富法宝。如今小山茶经过产销包装流通到全国各地,受到外地顾客的喜爱。寻甸人民也更加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项目组还受邀参加了泽铁村中一户苗族人家的婚礼,与街坊四邻一道品尝长街喜宴。项目组成员从村民口中了解到,近来乡村婚嫁习俗已悄然转型,“从前结婚要连续宴请宾客八天,花费十来万。现在我们的喜事都简单办了,自己负担减轻了,但喜气不会因此减少。”一直以来,传统乡村婚嫁习俗存在较为严重的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现象。通过项目组持续不断的政策宣传、入户调研和大量深入细致的宣教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愿意遵从简办婚礼的原则,杜绝天价彩礼、超长婚宴,逐渐转变婚嫁习俗。



入夜后,项目组又来到小多姑彝族村,与寻甸县民政局、金所街道共同参与“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乡风文明治理活动。寻甸县民政局毕堃副局长做了讲话,强调转变传统婚嫁习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肯定了当前小多姑村开展移风易俗的示范意义。婚嫁移风易俗行动不仅有助于个人摆脱“结婚致贫”的窠臼,更有益于乡村整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活动现场,文军院长、毕堃副局长和金所街道办副主任方正军还一起为彝族村寨内的移风易俗先锋先进家庭颁发了“婚俗文明新风户”表彰牌和奖品。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寻甸人民朝思暮想的家园模样,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个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开垦与接力、各方力量的协调与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乡村治理项目组在寻甸县的创新试验活动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活动,苗族村寨的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共舟共济,持续行动在路上。



(供稿人:高彦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