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下午一点,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的8名17级本科学生在任课教师何姗姗老师的组织与带领下,来到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进行本学期《医务社会工作》本科课程的第一次课外参访与实践体验活动。儿童医院社工部的李艳红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医院的总体概况,并详细介绍了医院社工部的服务体系.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37年的“上海难童医院”,经过82的历史沿革,如今已成为在医疗技术、流程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上都引领国内儿童专科医院的标杆。随着医院对人文关怀重视度的提高,医院社工部于2012年正式成立,目前已经构建起“医务社工+”融合“患儿成长支持”、“家长成长支持”、“医护成长支持”和“志愿者成长支持”并最终服务于儿童的“四叶草”服务模式;社工部链接多方资源开展的“糯米老师绘画课堂”、“小兔子故事盒”、“捐发地图”和“妈咪宝贝帮”等优质服务项目已经惠及了许多儿童及其家庭。
李艳红老师介绍上海市儿童医院医务社工部的发展情况
本次实践活动,8名同学两人一组,共分成四组分别说明了预先设计好的活动方案,何姗姗老师和李艳红老师针对这些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一一回应了同学们的困惑和担忧,为正式面向患儿开展探访服务铺设心理准备。
下午两点,在艳红老师的引介和护士的带领下,四组同学分头进入了两个病房,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一看到身穿橙黄色志愿者马甲的哥哥姐姐,小朋友们的脸上立马就写满了期待。在选择好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后,小朋友们就满心欢喜地和同学们玩了起来。捏彩泥的小组一开始就抛开了教程说明书,用奇思妙想捏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作品,同学还收到了小朋友捏好的小章鱼作为礼物;玩七巧板的小组也大开脑洞、发挥想象,摆出了造型独特的图画;拼拼图的小组齐心协力,在纸板上还原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下跳棋和五子棋的小组则是充分开动脑筋,妈妈和奶奶也加入到围观的行列中来,紧张的对弈中又不乏欢声笑语;懂得分享的小朋友们还互相交换游戏进行体验。小朋友和家长、同学们在游戏中自然地交流互动,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为原本略显沉闷的午后病房增添了鲜活的色彩。
小朋友们富有创意的作品
这次实践活动中,不仅小朋友们在玩耍的同时享受乐趣、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家长们也在共同的参与中增进了与自己孩子的互动、舒缓压力和焦虑情绪,同学们更是在与患儿和家长的接触沟通中初步体验了在医院场域中,与潜在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实际过程。
病房探访结束后,同学们再次回到会议室,在何姗姗老师的主导下,对今天的活动进行讨论分享和反思总结,并充分对接课内专业知识。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过程也是发现其潜在需求的过程,因此在和小朋友玩游戏时应当保持一定的抽离意识;医院里的患儿之间存在较大的年龄差距,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考虑活动的适龄性;长期住院和短期住院的患儿社会适应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充分考虑其与环境互动中体现的群体特质;一些家长对谈及患儿的病情会有所忌讳,因此在与其沟通时要注意会话技巧。
本次到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参访和服务活动,是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实现形式,补充了其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嘉宾讲座、上机实验、实务小组的课内教学,致力于探索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的体验式教学和服务中学习模式,为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撰稿、配图:张姝淼
审校:何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