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中国和欧洲的后西方社会学理论”专题讲座顺利举办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10-31

1030日晚上6时,“中国和欧洲的后西方社会学理论”专题讲座在法商北楼525会议室如期开讲。主讲人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任,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社会学系罗兰Laurence Roulleau-Berger)教授。罗兰教授一直致力于社会学理论的非西方化,希望社会学界可以听到更多非西方的声音,为此她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社会学家一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并出版和发表了多篇相关论著。本次讲座由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主持,学院副院长赵晔琴副教授参与研讨,讲座吸引了不同专业、多个年级的30余位同学参加。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文军教授代表社会发展学院欢迎罗兰教授的到访,并向罗兰教授赠送了讲座纪念证书和院旗。

罗兰教授首先用中文讲述了建立“后西方社会学理论”构想的由来。多次的中国之行,以及与众多知名中国社会学家同行的田野经历,使她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学届在非西方理论和经验层面的缺乏。因此她希望能够从认识论、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结合地方性的经验located knowledge和普适性的经验(common knowledge)去拓展社会学的想象力,形成新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思考方式。罗兰教授也多次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基于多国社会学家的共同沟通和研究,才能共同构建(co-produce)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这个构想和实现的过程相当漫长和艰辛,必然需要一代又一代各国社会学者们脚踏实地的努力。

讲座伊始,罗兰教授从当下社会学理论界的西方传统出发,认为社会学界需要一种“理论自觉”,需要从一个普遍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转向一个新的非西方的社会学理论视角,并以我国早期社会学家孙本文身体力行的例子说明了这种“自觉”的重要性。而后,罗兰教授从西方传统和中国经验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出发,详细阐述了新理论提出的知识论基础。紧接着,罗兰教授切入了“后西方社会学”概念,认为“后西方社会学”不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和中国社会学理论的简单相加,而应当基于大量交叉性的知识和田野研究,去理解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所思所为。因此,“后西方社会学”不是要简单摒除西方社会学理论,而是要在前人的研究和非西方的经验中寻找一个连接点,从中切入并进行拓展。最后,罗兰教授提出了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几点建议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临近尾声,同学们向罗兰教授请教和探讨了有关如何才能真正构建理论自觉的空间,以及在不同社会中试图建立普遍化理论的理论效度问题。罗兰教授认为我们需要更新和开放自我思考的方式,谦逊是必备的研究态度,共同合作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讲座最后,文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社会学的理论需要突破“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分野,从而构建一种建立在世界主义的价值观和视野之上的新的理论体系,能够超越地方性,寻找共同的理论进路和情感关怀。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 陈蕾

图 张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