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57讲 Opacity of Mind, Imagining Others,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Action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11-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Joel Robbins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为期3周的讲学活动临近尾声,20181115日下午一时,Robbins 教授在法商北楼525会议室开启了此次讲学的最后一场讲座“Opacity of Mind, Imagining Others,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Action”。讲座由人类学研究所刘琪老师主持,我所以及外校诸多学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教授提出世界上存在这样一些社会和人群,他们坚定的认为他们无法获知别人在说什么,且永远无法洞察别人的思维,而这无关于他们诉说的内容,也无关于他们沟通的方式,仅仅是因为“别人的思维是不可意会的”即“Opacity of Mind”。人类学对很早就观察到这个现象,但是直到最近十几年,才有关于这个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此次讲座正是教授结合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田野调查,对思维的不透明性(opacity doctrines)如何与信任机制(trust)和协作行动(the coordination of action)产生联系进行的阐述,并且教授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坚信人类思维具有不可知性对于人们进行自己的社交生活意味着什么?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什么?因为你是否承认能洞悉别人的思维以及你如何得知别人的想法,意味着你如何看待社交生活。正如在美国的语境中,人们相信窥探到他人思维的某些部分是可能的,假如司机因为超速驾驶致使他人死亡,法官会对司机的行为动机进行评判,并以此区分出谋杀和过失杀人两种类型,司机则根据不同的判断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但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Urapmin人中,他人的思维是绝对不可知的,人们无法对某种行为动机进行评判,即不存在谋杀和过失杀人概念的不同,你必须对你所做的事情负全责。

在正式开始这些话题之前,教授对学界关于“思维的不透明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念认为“人们可以探知别人的思维,当个体确实无法得知他人的想法时,他们会将责任归咎于自身,并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思考和猜测别人的想法”;另外一种观念则认为“在某些社会,人们永远无法洞察他人的想法是一个普遍接受的社会事实,所以不会因此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并进而改变其社交生活方式”。在前者看来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肢体动作传达某种观念和想法,而他人也可以通过这些表述和行为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在相应的社会实践中作出回应,从而实现社会的有序和高效运作;而后者则表明人与人之间无法达成思想的共识,针对具体事件和观念的反应全在于个人的想法,从而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社交生活场景,但这些场景并不是无序和混乱的。

在教授的田野研究中,Urapmin人的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正是第二种情形。在他们看来,人是无法获悉别人的想法的,因为所有的想法、思考、感情、欲望都隐藏在他们的心中,而心又深藏在身体之中,双重隐蔽性使得窥探他人想法的意图无法实现,而且他们也无意了解甚至禁止猜测他人心中的想法如何影响其社交生活的方式,更不会试图为猜测他人的想法作出改变,因为这就是他们社会生活的常态,并且这种观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这样的社会中他们是如何理解达成互信(trust)和共识并据此进行协作的呢?教授认为信任根本不是Urapmin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中,甚至没有口头的道歉和承诺,他们不会努力培养互信以实现团体间的协作,与此同时,也不会对其他人感到失望或认为其不值得信任,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面对打击和预期以外的事情时,遭受的困扰和崩溃情绪也小得多。这种看起来像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协作方式不仅完全符合当地的“思维不透明性”原则,而且他们乐于以这种方式生活。

讲座最后,教授指出他在Urapmin人的田野调查表明“思维的不透明性”是存在并且可行的,这个经验不仅反驳了该理论的怀疑论者,也会我们以后对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思路,并对此后该领域的发展表示了期待。

讲座内容正式结束后,参会的老师和学生积极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享,教授一一进行了回应,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