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成果发布暨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与古镇文化传承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11-19


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的传播与研究,促进中国民俗学与城市建设进程,推进上海卓越城市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文化建设战略,“华东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成果发布暨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与古镇文化传承研讨会”于20191110日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525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海上风民俗学社承办,协办单位有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报编辑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古猗园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博士后游红霞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为研讨会致辞,她首先代表学院欢迎与会嘉宾的到来,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分布情况和发展历程,对民俗学研究所在近年来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介绍了民俗学研究所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近年来,民俗学研究团队获得了很多项目,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还体现在国家文化的担当,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的叙事,非遗保护让师生群体得到了成长。田兆元教授指出参与国家及上海重大问题的研究是民俗学的学科使命,也是学院及学校的发展方向。来自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的张予澍是《海韵江南古名镇》一书的责任编辑,张予澍介绍了学林出版社和上海市方志办、上海市通志馆共同策划“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的过程,《海韵江南古名镇》是其中一种,讲述了古镇的前世今生,发行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表示希望继续与田兆元教授的团队合作,也能在学界和读者之间继续做好桥梁的角色,把学界的一些前沿成果向读者传达。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熊琼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田兆元致辞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编辑

张予澍讲话


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后,会议进入研讨环节。第一部分为“刘锡诚民间文艺学成果发布与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由上海交通大学高有鹏教授主持。

刘锡诚为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文化部非遗司非遗保护专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刚刚出版的《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讲演录选》为刘先生多年来的学术累积,也是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的重大成果。高有鹏讲道,华东师范大学的民间文艺学是我们国家的一面旗帜,无论是从理论探索还是实践尝试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我们借此机会向刘先生表示祝贺。中国民间文艺学在今天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现在提出来叫不忘初心,是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进行学科建设,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民间文艺学应该有更多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很多老前辈曾提出让学术为时代服务,这是民间文艺学发展的基石。钟敬文先生还建立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现代学科,也是一个里程碑的人物。然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刘锡诚先生,刘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理论的影响下,有着重要的学术贡献,他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岁月一起成长,他倡导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出来的不忘初心。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多年来策划了大量民间文艺学方面的图书。他讲道,刘锡诚先生在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的时候,就对学科建设有独到的见解,过去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都是长达四五十万字的厚重成果。徐华龙老师还指出,刘锡诚先生始终如一地钻研马列主义,研究民间文艺学,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块领域上,而现在真正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不多了,刘先生的付出实为难得,后辈学者应该充分从中汲取养分,继续将这门学科发展下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均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等学者纷纷表达了对刘先生的崇敬之情,总结了刘先生个人的学术成就,并对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发表了重要观点。在研讨会现场还接通了刘锡诚先生的视频电话,刘先生通过网络问候在场的师生,并对学科的发展和后生的研究寄予厚望。


上海交通大学高有鹏教授主持

 “刘锡诚民间文艺学成果发布与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

徐华龙发言


第二部分为“海韵江南上海古镇与城市精神建设研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研究员主持。

本书作者田兆元讲道,《海韵江南古名镇》的性质是普及古镇基本知识的读物,上海的江南文化具有海韵的特征,因此书名为“海韵江南”。这本书的出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闯入古镇的世界,还有相关的项目支持。第一,让我们明白上海开埠以前是古名镇,江南市镇是上海历史的见证,这是很重要的叙事,也是对殖民话语的颠覆。第二,古镇是上海文化的特色,文化资源集中,古镇几乎是民俗的一面旗帜。第三,本书阐明了“镇”是怎么回事,古镇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大多数古镇有待开发,我们的社会服务可以依托古镇,参与其中的某些策划工作,这都是可行的,所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蔡丰明认为古镇在当代是重要的话题,古镇的定位、作用,都非常值得探讨。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普及知识的价值,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视角比较新颖,通过新的叙事方法进行表现,对于现在普及上海城市的基本知识起了很好的作用。蔡老师还指出,田兆元老师及其团队开了个好头,未来可以继续拓展研究。第一,加强古镇研究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古镇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些古镇的价值在哪里?其功能如何体现?第二,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比如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要提倡立体化的研究,而不是平面化的研究。第三,针对现在古镇的问题提出对策,比如古镇遭到的破坏,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都是需要研究的。

徐华龙指出,现在的古镇失去了古朴和传统,同质化问题很突出,比如古镇的旅游产品,大多数都差不多,地方特色的少之又少,如果一个产品卖得好,所有的都跟上来了。在古镇的开发保护中,不能盲目模仿。破坏性也很大,古镇建设本身就是一种破坏。王均霞认为本书对上海的各个古镇的状况进行了知识介绍,体现了田兆元老师的追求,发展了民俗叙事、文化谱系等理论观点,希望以后多介绍当地人、新的参与者怎么去感受、描述古镇。毕旭玲主要负责本书“古镇名人”的撰写,讲道以前古镇以居住为主要目的,但现在的古镇建设更多的是为旅游经济服务,特别不适合居住,以后的研究应朝着纠正古镇功能的目标,把古镇真正建设成为宜居的、吸引广大民众的空间。

此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吴玉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李柯、博士后游红霞,博士生苏娟、钱梦琦、殷鹰,硕士生王颖,上海古猗园的亓明曼等对本书,以及目前上海古镇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本书同样也是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的重要成果,古镇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华东师大民俗学的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蔡丰明研究员主持

 “海韵江南上海古镇与城市精神建设研究”


与会嘉宾热烈研讨


会议进行到最后,田兆元教授总结道,刘锡诚先生的书是一部很厚重的成果,要感谢刘先生这么多年来对我们学科及师生群体的关爱,从情感上回报这位老先生;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也要感恩刘先生的贡献。同时祝贺我们民俗学研究所、非遗中心。古镇是文化的宝库,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前沿,古名镇的开拓是我们迈出的很小的一步,但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要把古镇这块领地耕耘好,本次发布会是一个起步。本次会议是对刘锡诚等前辈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以古镇为突破口开拓了民俗学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是一次承前启后的研讨,算是我们对校庆、院庆的一份献礼。期待未来更上层楼,为学界添砖加瓦,并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刘锡诚先生《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讲演录选》书影


田兆元教授《海韵江南古名镇》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