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学交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025年11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组织开展了教学学风主题建设系列活动——公开课听课与教学研讨活动(第一场)。本次活动由学院教学委员会统筹,学院10余位教师齐聚一堂,通过课堂观摩、集中研讨等多维形式,以听促教、以研提质,共探课程建设新路径。
一、听课活动:聚焦教学设计与课堂互动
当日上午9:50至12:15,听课活动围绕《社会学概论》的两个平行班教学展开。社会发展学院吴越菲老师和赵晔琴老师分别以“社会角色与互动”为核心知识点,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中理解抽象的社会学理论。
两位老师的授课都十分注重课程体系的逻辑梳理,通过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点,并配合小组讨论,有效深化了学生对社会学核心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研讨:凝聚共识,优化课程建设
下午12时20分,教学研讨午餐会如期展开。与会教师围绕社会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平衡、课程内容深化、教学方法创新等核心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并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班级设置、教室结构以及教学过程性评价等具体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凝聚了广泛共识。
研讨中,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为提升课堂互动效果,教师们提议可提前准备PPT案例,或引入电影、短视频等贴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并设计结合个人经历的小组讨论。教师们还建议学院可考虑推动集体备课,以共同拓宽教学思路;同时,会议强调课程内容应从具体指标深入分析社会化议题,并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
针对教学平衡问题,平行班授课老师探讨了如何协调不同班级间的教学进度与标准。在班级设置上,大家讨论了适合“大班”的框架性教学与适合“小班”的关注学生状态的教学方式的优劣。此外,与会教师也指出了平行班在过程性评价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可能引发的学生对课程工作量的不同感受等问题。
有教师分享了对国内外教学模式的观察,认为国外课堂由学生主导的互动模式,对于国内课程如何在PPT发放、引导学生预习、提升课堂参与主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鉴于大一学生普遍关注就业前景,研讨会认为,授课中应更多介绍社会学相关的多元职业路径与升学方向,而不局限于社区工作者等传统认知,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认知。大家同时强调,大学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阶段,教学工作在传授知识以外,更应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三、成果共建:以教研促教学,以交流促成长
此次活动采用“听课+研讨”的模式,搭建了学院教师学习交流的优质平台。通过集中观摩与深度研讨,授课教师不仅精准把握教学重点、优化课堂设计,也在同伴交流中形成了多项可落地的教学改进思路。
未来,社会发展学院将持续推动教学研讨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建设,完善集体备课机制,强化课程思政融合,深化课堂创新实践。学院将不断以教研促教学、以研究提质量,夯实教学质量根基,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