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社会发展学院举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和申报沙龙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12-13


125日下午,为了提高课题立项成功率,推进项目研究进展,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和申报沙龙在法商北楼525室拉开帷幕。

本次项目开题和申报沙龙邀请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副院长黄晨熹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李向平教授、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学院4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此次沙龙系“萌泰锐研社科基金”系列活动之一。

此次沙龙分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和2019年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研讨两个部分,分别由院长文军教授和院长助理卿石松副教授主持。

会议第一节,徐赣丽教授和吴越菲博士先后做了开题报告。首先是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基于消费需求导向的传统工艺当代传承路径研究”的开题。项目负责人徐赣丽教授汇报了项目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重点与难点、创新之处等。与会专家学就推进项目研究进展,按期完成课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张文宏教授认为,该课题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民俗学的内容,将消费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相结合,同时作为艺术类课题申报,非常具有创新意识。何雪松教授认为可以考虑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课题中。吴瑞君教授认为该课题的价值在于跨学科的融合,强调应该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某类具有典型性的工艺品。文军教授认为该课题应该坚持实证主义方法,力求对民俗现象进行实证调查,提出有力的社会学解释。田兆元教授认为,要转变思路,从被动的销售转向“引导消费”,要引导各阶层尤其是中产阶层的消费品位。并且要厘清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李向平教授认为,由于该课题的学科跨度很大,因此要做好各个领域的文献梳理工作,把握住各领域的研究脉络, 将各学科的特色有效结合。

接着,晨晖学者吴越菲博士汇报了其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业转移人口的乡城流动性及其分类治理研究”。几位指导老师主要从具体实施的角度给出了建议。

张文宏教授认为,研究地点的选取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按区域选取,而是从最重要的劳动力迁入地的长三角地区选取典型情况。在研究方法上,张文宏教授强调了抽样代表性的重要性,认为“哪怕只选取200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也远远胜过1000个没有代表性的样本”。何雪松教授对“分类治理”的概念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并对这一概念提出肯定。认为今年大家对社会治理的研究已经接近饱和,而且研究层次较低,研究内容还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分类治理的提出显得很有价值。吴瑞君教授指出,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需求来决定,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文军教授强调,该课题涉及人口流动和社会治理两个主体,需要考虑两者间在课题落地过程中的结合问题。李向平教授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很多农村人口虽然不再经营土地,但仍在故土中树立“土地神”等雕像,只要这些东西还存在,农村人口与家乡的关系就没有斩断,离乡离土,但没有离开熟人社会。

会议第二节是对拟申报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进行交流讨论。曹思旸、游红霞、何威、吴连霞、张晖和柴定红等老师提交了选题并做了简要汇报。与会专家从选题意义、前期成果基础、研究内容、创新性、可行性、研究方法的选取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针对性地指导,并就申报书撰写的规范以及论证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

纵观整场沙龙,充满学术思想碰撞和启发借鉴意义。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通过开题和专家二次论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为项目后续高质量地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正在申报项目的老师,也从上述两项课题及专家意见中得到启发,有助于提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质量。

据悉,社会发展学院2018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数不断增加,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16项,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历史新高。包括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负责人李向平教授、丁金宏教授),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负责人张文明教授)。

 2019年度的项目申报工作已全面展开,社会发展学院将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通过项目申报沙龙等措施,发挥有丰富科研经验的资深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引导青年教师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项目申报,争取在项目立项和研究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