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搭建更广阔的学术平台,推进思想创新,携手打造学术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于12月6日下午,在法商北楼525室举行2018年第二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以“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为主题。应邀与会的专家有《社会学研究》副主编杨典研究员、《民俗研究》副主编刁统菊教授、《人口与经济》编辑部主任方志博士,社会发展学院文军教授、李向平教授、黄晨熹教授、徐赣丽教授。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生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由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主持。分为两个部分展开,首先是三位编辑老师分别介绍各自期刊选稿重点和流程,其次是与会专家对参会论文进行点评和交流讨论。
杨典老师指出,学术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文章的选题第一要有意义,以良好格局和庞大的理论视野提炼出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第二要新颖,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视野都需要关注创新;第三是文章要有趣,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深刻挖掘社会问题。在文章投稿过程中需要做好心理建设,学术审稿也是学术建构过程,保持平和心态,加强与编辑和审稿人的交流。

刁统菊老师指出,学术论文需要强调问题意识,民俗研究很注重田野材料,第一手的田野资料需要具备典型性、逻辑性。需要着重考虑学术史的梳理,建立学术逻辑,浮现脉络,突出创新性。同时,刁老师指出,稿件的语言与格式十分重要。要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文章摘要须做到简明扼要。论文整体框架,章节之间的衔接都需要显示出紧密的逻辑性。

方志老师指出,研究选题要有宏观交叉视角,理论上要有所突破。人口问题研究,除了关注生育、死亡、老年问题等,劳动力人口与就业是杂志的常设栏目。也有偏社会学层面的选题,比如社会变迁与家庭发展等。在投稿时,要注意区分专业期刊与综合期刊的差异,以便提高针对性。在杂志收稿和发表方面,虽然定量居多,但在审稿环节,内容思想性是最重要的。质性研究偏理论构建,希望能收到更多的质性研究稿件,特别是前沿的选题。

文军老师进行点评总结,不同的刊物偏重不同,了解不同刊物的选稿方向,能有效帮助大家精准投稿,并鼓励在场的师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论文评议。

随后,李丽梅、王春兰、何威、卿石松、游红霞、李柯、刘拥华、王均霞、张晖等青年教师依次介绍各自的论文。本次学术沙龙共有10余篇论文参会,主题包括城市革命、城市老年人就医行为、农村集中供养老人的扶贫困境、家庭生育行为、筷箸文化、妈祖信仰、春节习俗、鲁西南家庭春节亲属关系实践、感官人类学、社会理论时间向度等。与会专家对每篇论文进行评议,针对论文选题、学术价值、研究方法、理论视野、投稿方面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立意与深度,细化完善论文等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最后,卿石松副教授代表大家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至此,学术沙龙在意犹未尽的热烈氛围中圆满结束。
此次沙龙系“萌泰锐研社科基金”系列活动之一,是一次难得的跨学科跨专业交流机会,青年教师感慨学院的学术交流和平台越来越好。学院也将坚持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特色方向,继续举办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期待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氛围,推动学术成果创造及提升学术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