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在“社会公益与创新”课堂上,薛红老师邀请到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顾远老师以及苏州某咨询公司HR总监兼社会学吧吧主李斌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两位老师站在学院体系之外,详述了各自对于“社会化学习”的理解与思考,给予了在场同学一次学习观念上的洗礼。

薛红老师主持讲座
网络场域下的“新社会化学习”
当今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迭,使得传统的学习方式遭遇挑战。基于时代发展潮流,李斌老师认为:新社会化学习是立足于社交媒介和网络技术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知识碎片、时间碎片、工具碎片以及学习碎片,使得碎片化学习成为时下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针对大家在碎片化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李斌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种应对策略:化整为零系统学习、化零为整口袋式学习、先壹后零问题导向学习以及先零后壹链式学习。其中,李老师特别提到“印象笔记”软件,谈及这个软件使得他的碎片化知识更加条分理析、学习更有深度,不至于在纷繁的信息中不知所措。

李老师分享碎片化学习方法
受启发于格兰诺维特的强关系和弱关系理论,李老师认为:社会化学习中,尤其是在发达的网络场域中,除了强关系和弱关系,我们还必须意识到一种假关系。虚拟世界的连接虽然扩大了我们学习的范围,但是它深度不足,可靠性也值得商榷。为此,他提出我们要加强基于有限群体的社群学习,在互联网上打造一个实践社区。
借用希腊船长,曾经的世界首富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的名言: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know you don't know.李老师鼓励我们大学生群体,跳出舒适圈,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做没做过的事情,做不擅长的工作,接触不熟悉的人,做没什么把握的事……
有感于李斌老师的观点,金奕村同学分享了他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尝试不同的岗位的故事,以已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

有感而发的金同学
何谓“Social learning”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即教材”,作为“社会化学习”一词的原创者,这是顾远老师对社会化学习的定义。在顾老师看来,当前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用十九世纪的体制,教二十世纪的内容,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现代学科的分野是最近三四百年才出现的事情,这种对知识的划分方式,虽然曾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目前却产生诸多阻碍,学科交融才是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顾老师以彼得·德鲁克为例,德鲁克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他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此外,德鲁克对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娓娓道来的顾老师
提问间隙,施柳同学表示:我很赞同社会化学习的理念,但是感兴趣的东西实在太多,时间根本不够。顾老师以MIT媒体实验室总监伊藤的一句话作为回应:Education is work people do for you, but learning is work you do for yourself.我们在提倡社会化学习的时候,必须提高个人的学习自主性,明晰自己的目的,厘清自己的知识图谱,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在爆炸的信息中。
打造“T型人才”
站在企业视角出发,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员工是很受青睐的。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是单独为某个专业而开的,将来你要从事的工作,说不定现在还未出现。从个人的发展出发,两位老师都认为:在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我们个人也必须拥有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具备跨领域的学习能力。只有“T型人才”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横向上,我们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纵向上,我们仍要在某些方面有所精进。

陷入沉思的同学们
关于个人的社会化学习到底该从何时开始,两位老师意见稍有偏差。李斌老师认为,社会化学习应该分阶段展开,对于仍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囿于多种条件限制,他们更多的还是要接受系统性的知识,进入职场后可以尝试超越原有框架。而顾远老师则主张:社会化学习要从小抓起,跨学科教育从小就要重视。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很少在第一时间内会想“这是属于哪个学科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知识的应用型,而不要受限于学科边界。
社会化学习是一种原则,一种理念
针对钟璇宇同学提出的关于支教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精美的课件、优质的硬件设施,大学生暑期短暂的支教似乎并不能给边区的孩子带来很多改变;远程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边区的孩子。顾远老师首先肯定了远程教育在弥补边区教育资源不足方面的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大学生的短期支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破坏了孩子的学习、生活形态。他认为:学习不一定是在教室里,在地上玩石子的小男孩没必要知道刘翔是谁;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而是怎样不去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孩子的想象力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匮乏。
张雨同学最后分享了他的感受时谈到:社会化学习不是某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原则;在后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缺乏标准答案的时代,我们需要转变自己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

分享收获的张同学
大学虽为我们屏蔽了很多杂质,但也容易使我们与社会脱节。两位老师的精彩讲演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现在的学习模式,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在新的时代下,社会学学习这种理念,也势必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三位老师以及紫江基金会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文/吴志鹏
图/陈海燕
编辑/瞿峰
2017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