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互联网以多人帮一人的方式解决癌症患者的医疗费问题?如何在无法律规则制约下保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现?如何确保在助人和自助的过程中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2017年4月11日晚,应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薛红老师的邀请,抗癌公社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97级工商管理系校友张马丁老师在社会公益与创新的课堂上,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张马丁老师介绍抗癌公社
讲座伊始,张老师回顾了自己创立抗癌公社的缘由。自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后,出于对计算机的热爱和精通,张老师决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之后的几年,父亲中风,治疗后生活仅能自理;母亲又被检查出癌症晚期……彼时的张老师收入一般,也没有多少积蓄。经过两年治疗,张老师的母亲在病痛中辞世,而这,也成了他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他为自己没有能力让母亲接受更好的治疗而感到愧疚和痛苦。同时,他发现因癌症逝世的母亲正是中国许多无法承担高额癌症治疗费的家庭悲剧的缩影,并且随着污染加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正在逐年递增。在母亲病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老师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
抗癌公社便是张老师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它依托于互联网,采取了创新办法解决癌症医疗费问题,为每个符合条件的不幸患癌症者筹集30万元医疗费用。抗癌公社是一种模式,是一种创新,具备完整的互联网基因,体现了互联网的本质和潜力,它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权利与义务完全统一,力求使资金100%的得以利用,以使人人都有大病不缺钱的能力。
张老师还进一步地介绍了抗癌公社(现已更名为康爱公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包括如何有效约束成员,如何保证筹款能力,如何完善审核机制,如何打破公众的旧公益观念以及如何提高公信力等等。张老师表示,虽然面临着诸多质疑,在风险平摊方面也确实没有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他们的团队也会不断地集思广益,使公社内的制度更加合理有效,公社活动更加透明可靠,商业运营可持续化。

同学们聆听抗癌公社的“成长史”
在张老师团队的努力下,康爱公社的注册社员已经突破130万人,获得了社会的支持与认可,也斩获了许多奖项,例如上海陆家嘴凝心聚力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评选的2017年最凝心聚力奖,2017年上海设计大赛二等奖等。

薛红老师表达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康爱公社介绍完毕后,讲座现场的师生对张老师进行了提问,张老师也详细耐心地一一解答。首先提问的是薛红老师,她提到康爱公社在新疆伊犁开分社的新闻,并且进一步和张老师探讨了公益道路和商业道路之间的抉择。对此,张老师回应道,康爱公社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而在公益和商业道路的摇摆中,他们最终选择了商业道路,因为康爱公社是一个符合社会利益的商业模式,并且如此做来有利于人才的引进,政治风险也会降低。
张老师还和薛老师热烈讨论了如何在不久的未来运用大数据计算风险级别,从而确定分摊数额,并再次申明抗癌公社的一大亮点在于免费加入,无任何管理费和预设费,资金直达公开透明,当有社员在罹患包括癌症在内的30种大病以及身故时,其他社员可为其募集资金最多30万元。

吴志鹏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
在场的同学们积极提问,询问目前康爱公社社员的年龄结构,每月平均新增社员数等。对此,张老师用数据说话:公社社员的平均年龄为32岁,每月平均新增社员2000多人,去年是公社扩张的一个黄金时间,最多的一个月社员新增达10万。
提问环节过后,张老师询问现场同学对康爱公社的看法和参与度,同学们热情地进行回应。有一些同学认为癌症还离自己太远,但更多的同学则认为,癌症可能就潜伏在周围,康爱公社这一基于互联网的小额互保计划创新而有意义,值得向亲朋好友推荐。
“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注重单向度的‘给予’,现代的公益则强调双向度的‘参与’。抗癌公社不仅搭建了社会互动的参与平台,还促进了爱心事业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新;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将松散的社会成员打造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关系共同体。” 著名社会评论家杨朝清在北京晨报上如是说。正如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办人顾远所言:“社会创新,一场已经发生的未来。”成立了2167天的康爱公社累计筹款6939645元,资助46人,他们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康爱公社又将如何以何种理念与行动书写公益创新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文/姚妮佳
图/陈海燕
编辑/陈海燕
2017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