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匠心筑梦——中国脱贫攻坚民间艺术作品展”云上开幕。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选送的“精准扶贫、振兴农村”团扇系列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非遗扶贫项目唯一入选参展作品。
该作品由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选送。此次参展的团扇作品,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带领博士研究生覃霄,与实习基地—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邱燕珍、邱燕碧共同出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将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形成鲜明的民俗学人才培养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精准扶贫、振兴农村”团扇系列作品
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选送
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桂林,是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桂林团扇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产品以团扇为载体把刺绣、织绵、剪纸等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年产销团扇600万把,年上缴利税百万余元。员工320多人,其中90%为农村劳动妇女,人均工资收入达3000元左右。该公司充分利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留守妇女、贫困妇女和残疾妇女等丰富的人力资源,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手工编织户)模式,开展技术人员的传、帮、带结对帮扶活动,实现了当地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就业的问题。年培训人数300人、其中年扶持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就业数达35人以上。
该公司结合少数民族劳动妇女的特长,引导当地编织户以传统手工业作为辐射点,真实还原历史悠久少数民族刺绣、手工织锦等手工技艺,使团扇成为双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本次选送作品便是此种技艺的代表之作。
“海上明月”国际团扇展 邱燕珍 作品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大使说道,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减贫目标。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匠心筑梦——中国脱贫攻坚民间艺术作品展”,以民间非遗艺术展现中国百姓为实现减贫目标进行探索的生动实践,与世界分享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展览以“匠心剪影”、“匠心赋彩”、“匠心琢韵”、“匠心百态”四个单元展出来自中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0余件中国民间非遗手工艺品,以艺术折射生活,表现中国百姓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富足之美。作品造型生动、色彩丰富、妙趣盎然、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表达了中国人民祈愿国泰民安的殷切期盼和寻梦追梦的美好愿景。上海市选送华东师范大学团扇作品入选第四组“匠心百态”单元,编号IV23,该作品得到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的点赞。
与此同时,为庆祝华东师范大学成立69周年华诞,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的“海上明月”国际团扇展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出。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社会发展学院、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应用中心,同步进行线上展出,与比利时、欧洲民众共同领略中国团扇的中国美涵。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海上明月”国际团扇展(10月16日-30日)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线上团扇展(桂林团扇部分)
团扇是传统手工技艺与艺术创造的华彩呈现,是华夏文化的经典样式。我国的团扇的制作起源传说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流传至今数千年之久。团扇不仅是人们取风纳凉、遮阳蔽尘的日常工具,是文人墨客喜爱的艺术表达空间,还与宗教仪式、文化身份表现紧密相关,团扇是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蒋有泉 (右)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 李培隽(左) 题扇
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楹联高校联盟、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第二届中国楹联高校联盟会议暨“楹联习俗”非遗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
嘉宾参观团扇展题扇部分作品
上海市支持广西地区利用非遗民间艺术资源,发动非遗企业参与脱贫项目,通过平台支持、技术指导、产业开发等措施达到帮扶目的。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科紧密关注社会需求,推动合作实习基地打开市场,使企业有能力提高帮扶对象人数,扩大资助范围,提升帮扶对象的就业能力和信心,这是响应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的通知》中提出的非遗扶贫的号召,充分利用地域和高校的优势,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