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日,“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已经来到了第三天。此次“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是由华东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上海闵行区吴泾镇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闵行区吴泾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联合协办的教育部“万人交流计划”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为青少年提供支持服务,传达CAR即「有能力」(Competencies)、「有盼望」(Aspiration)及「抗逆力」(Resilience)的讯息,促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拓宽儿童青少年视野,增进其全面成长。同时,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特长,直接服务有需要的人群,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与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早上八点钟,家长依旧早早就把孩子们准时送到学校门口,香港理工大学师生、华东师范大学的团队和吴泾镇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也都早早地来到了紫竹小学,开启第三天的服务学习之旅。通过前几天的交流与合作,整个项目团队也渐渐成熟起来,大家都获得了很大的成长。

经过两天对服务学习的探索和反思,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在授课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一堂科学课中,一位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环节时由于小朋友们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甚至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在听取了评估员的建议之后,课前就与小朋友们约法三章,谁先提前举手破坏规则就取消该组回答此次问题的资格,这一方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既丝毫没有削减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的维持了课堂秩序,并且让小学生们对于契约精神和团队意识有了更深的体会。
还有一些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在上完一堂英语课之后发现他们准备的课堂内容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过于简单,于是连夜修改教案直到凌晨三点,在第二天的课堂中依然保持着饱满的精神,使教学内容更加地符合小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转化。除此之外,他们的团队也更为默契。在个人成长课程中,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们更为及时、主动地帮他们团队的主讲成员发放工作纸等物资,帮助协调课堂秩序,及时处理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整个团队的同心协力使得课程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香港理工大学生们的带领下,小朋友们的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有一位同学在一开始时非常的害羞内向,经常自己低着头看书,但是在大哥哥大姐姐们的鼓励和关爱下,慢慢地打开了自己的心扉,课堂上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整个人变得更加的自信。还有一位同学说道:“在夏令营上课时,就算我回答错了,他们也从来不会怪我,反而还带领大家给掌声表扬我很勇敢,所以我们很愿意能够在课堂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时,经过三天的相处,同学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例如在英语课堂上“你画我猜”的游戏中,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画出心中的水果,其他组员立马就可以写出相应的英语单词。这不仅巩固了大家的英语知识还让大家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喜悦之感。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在这个过程也收获颇丰。在评估员的反思分享会上,一位评估员提到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们为了给小学生们带来精彩的课程而精心准备了半年的时间,“即使有百分之一的误差,但是这其中甚至花费了百分几百的心思和努力,这种态度和精神震撼了我,所以这也激励我在评估的时候用非常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的班主任在听了几天的课程之后觉得夏令营课程中的教育方式非常的人性化,给他带来了很多教学上反思和收获。


夏令营的参与者们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付出了许多努力,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正如项目负责人韩晓燕教授所说的,大家在“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中因相同而连接,因不同而成长。
文/章媛媛 谭芳
图/怡生飞扬
编辑/朱雨萱
2017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