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大学生回归社区、回归乡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年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在江西开展“教育扶贫,青年在行动”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期间36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队伍将陆续奔赴上饶、赣州等地开展支教调研活动。社会发展学院在结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将派出“教育精准扶贫”支教调研队。

张睿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上发言
此次实践团队共有13人,包括带队研究生张雨,队长吴志鹏,副队长钟璇宇,以及袁霞、宋元杰、周密、陈海燕、谢科燕、王彦珂、瞿滢、王艺超、李文博、施柳。支教调研的地点为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洞头乡。团队拟分为调研组和课题组,两组将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本次实践活动。
调研组将从多角度对“教育精准扶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就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切实的建议;课程组则会结合社工和社会学的专业优势,将青少年发展项目——“青年正向成长计划”带入乡村(该课程基于韩晓燕教授本土化研发的“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在7月19—23日这5天时间内,为洞头乡的小学生们带去别开生面的“正向成长”夏令营。

队员及“正向成长”夏令营简介
为了让参与支教的同学们对正向成长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确保夏令营的顺利开展,团队前后邀请学院社工系的李希希老师做了两次专业的督导和培训。
6月22日晚上,在法商楼509室,团队进行了第一次培训。此次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为团队内部的建设,其二为明确支教的目标和核心理念。在团队建设方面,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团队不仅需要领头人,更需要不同的组员分别担当沟通者、倾听者以及意见反馈者。针对近些年来公众对支教的质疑,希希老师启发大家思考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在总结队员讨论的基础上,希希老师将支教的目标归纳为三点:陪伴、视角以及成长。最后,队员们就支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诸如:是否应该留下联系方式,遇到孩子王怎么办,孩子与老师过分亲密怎么办。希希老师从专业社工的视角,逐一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次培训过后,课程组迅速开展了教案筹备工作,并将活动策划、宣传单、安全责任书等材料寄往洞头乡中心小学处,与校方积极保持沟通。经过多次讨论,课程组最终将夏令营主题定为“社会人际交往、社会规范、情绪控制与管理、自我效能感以及行动力”五方面内容。
7月6日,团队开展了第二次培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细化支教过程中的任务分配,评估支教前每个人的自我状态,演练教案设计的活动,提出改进意见。
首先,希希老师指出团队建设还需要两方面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好主带、辅带老师的任务分工;在团队每日的总结中,队长需要不断明确和澄清活动的内容、任务以及目标。就活动开展的具体步骤,希希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DDADA流程,即描述、演示、询问、实施、评估。随后,希希老师请课程组宋元杰同学带领大家演练一遍“大风吹”游戏,同时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老师提出来自己的总结性建议:设计活动一定要从小学生自身需要出发;活动主题要简单明了,不断完善活动的细节;要注重团队内部建设,及时沟通,互相扶持。
经过这两次培训,队员们都获益匪浅,也清楚了自己的任务和角色。非常感谢希希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也期待团队后期的支教调研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编辑/朱雨萱
2017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