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2017级社会学本科生“江村之行”调研活动圆满举行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10-19


20171014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7级社会学大类本科生在陈赟老师、赵晔琴老师、应萍儿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家乡——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的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调研活动。开弦弓村,学名江村,因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得名;它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连续开展田野调查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学学子心中向往的圣地。本次活动系《大社会学视野》课程要求,旨在让社会学初学者对社会学及其实践性质有进一步的了解。


开弦弓村


姚富坤老先生


为了让大家对开弦弓村有更全面的认识,姚老一开始就带领同学们寻着“费孝通足迹”,穿过“江村文化弄堂”,沿着贯穿开弦弓村的“小清河”(因河流像一张弓、村子像一支箭而得村名“开弦弓”)参观了整个村庄。河岸新旧居民房相依相对、河上垃圾船摇摇荡荡、河边村民摘毛豆洗衣服日常生活。一派秋日村落娴静景致。姚老边走边给我们介绍了开弦弓村的历史和近况,理论与现场相结合,异常生动。经此,学生们对村子里的人口结构(特别是老龄化问题)、经济发展状况等问题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江村文化弄堂


小清河


村民正在摘毛豆


转完村子,师生跟随姚老经过村里宽阔的农贸街市来到了“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在秋日的荷花池旁,姚老为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和理念:纪念馆房屋建筑以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分设“费孝通纪念馆”和“江村文化馆”两大主题馆。建筑风格既有粉墙黛瓦亭台楼阁的水乡特色,又具有气派、流畅的现代化气息。设计上彰显人文理念,俯视是一个“人”字形,临水而建,有亲水平台走廊,充分体现费老脚踏实地躬身实践的工作作风和他与江村那种难于割舍的情怀。


姚老在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为学生们讲解


费孝通塑像


其次,主要展开介绍了开弦弓村的经济情况。开弦弓村现以纺织业与养殖业(养螃蟹、小龙虾等)为主,纯种植业收入只占了村民人均收入的1/36。农田普遍弃粮食作物而改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在此基础上,村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可达36000余元。目前全村有28家纺织厂,且大部分实现了自动化,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被机器生产所取代,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这些纺织厂充分吸引了本地村民就地就业。纺织厂工人每月工资大致在7-8千。因此他认为江村如今所走的路子是完全符合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提出的设想。


学生就江村问题与姚老交流


姚老对开弦弓村的经济发展成就感到自豪,但他也隐约感受到这种产业结构隐藏巨大风险。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老人,他深知饥饿的危害。目前由于村庄完全不种植粮食作物,因此它对外部依赖较大,他担忧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将会对江村带来难以想象的打击。作为一个曾经担任过村支书的人,他始终保持对江村的深切关怀。


在场学生也与姚老进行了互动,有针对《江村经济》中提到的村民经济生活而好奇当下的实际情况的、也有根据姚老的讲授内容对村落的经济结构状况进一步提出疑问的,不一而足。姚老对学生们的提问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


之后同学们自由参观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主要介绍费孝通个人生平与学术成果以及江村的历史发展状况、民俗民风、经济状况、政治等,同时也展出了作为蚕丝专家的费达生(费孝通大姐)在开弦弓村发展工业化养蚕缫丝的历程和杰出贡献。学生们了解到,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社会学是能够为国家发展出力的;而这些社会学学术前辈们,无论是在治学态度还是在个人修养上,都值得我们后辈们去学习和效仿。


姚老在给学生讲述费达盛在开弦弓村推行科学化养蚕缫丝的故事


学生们在观看木偶昆曲、聆听吴江方言


中午时分,姚老带着大家前往当地一家农家餐馆就餐。菜肴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了纪念馆所展示的吴江饮食风俗。因依傍太湖,开弦弓村饮食以江鲜水产为主,学生们也品尝到了著名的太湖三白---清蒸白鱼、水煮白虾、银鱼蒸蛋。此地饮食清淡、口味偏甜、突出食材原味。怪不得来自黔、赣、川区域的学生表示不合口味。此谓,一方水土一方风味。


午餐过后,姚老基于学生们上午的提问带大家参观了一家纺织厂和一片螃蟹养殖区。在纺织厂中,学生们看到了丝是如何生产加工制作出来的,进一步确认了这些丝是化纤而不是羊毛的事实;而在螃蟹养殖专业户那里,学生们了解到螃蟹具体是如何养殖的,他们得知,螃蟹并非本地产,而是从其他地方购买的,因为螃蟹只能从咸水中孵化,而这儿的水田都是淡水因而无法满足培植螃蟹的要求等问题。


学生在与纺织厂女工交谈


机械化的纺织厂车间



学生在参观大闸蟹养殖区


在这一天的江村探访中,通过理论讲解、实地探查与亲身体验,同学们对费孝通笔下的江村有了全面而新颖的理解;同时也对社会学着眼于现实、扎根于田野等专业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下午两点多,大家与姚老告别,乘坐大巴返回学校。至此,本次活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图文 /张沙 应萍儿

编辑/梅子怡

社会发展学院学生会信宣中心

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