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院务公开  党建工作

群体何以“创造”历史?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12-29

418日下午,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党支部校园阅读日主题读书会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101顺利举行。来自社会学、人口学等专业的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读书会的讨论,本次阅读书目为法国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是一部解释群体心理的著作。

读书会伊始,博士生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吴晓凯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读书会是在校园阅读主题日系列活动中其中一项,此外,博士生党支部历来就具有以读书会作为平台,实现博士生彼此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并鼓励在座的每一位可以畅所欲言,不管是文本本身还是学术研究中的相关感悟、困惑,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有所分享或倾诉。博士生的学习和交流更加依赖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党支部的每个平台的搭建都希望博士生党员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意见建议。

首先,吴晓凯以导言、前言部分为主体,针对文本中的某些主题首先进行了分享:就社会变迁而言,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群体心理研究的重要性,表现的不仅是政治体制的变化,更体现的是人的心理;近代化或现代化三个层次,即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心理层面;传统与现代最大的区别是基于知识治理,人口学、社会学知识。还联系到吉登斯“例行化”、贝克的“个体化社会”、查特吉的“被治理者的政治”等相关讨论,指出勒庞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在回答社会学的经典问题,即社会是如何关联的?关联起来的社会又是如何保证秩序的?

接着,高艺多与大家一起对勒庞其人加以了解,认识到勒庞长期作为群体中的边缘人而存在,他的学说对诸多政治人物及其实践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此外,她还从总体上概括了本书试图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如历史何以构成(社会转型/变迁的动力是什么?)群体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群体这些心理特征是如何生成的?

每个人都针对本书文本或其核心观点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或挑战性思考,牛林溪从宗教社会学中的一些理论视角对群体心理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有助于大家尝试从宗教的视角去理解群体心理或社会行为;章志敏结合近来发生的某药酒事件来看广告对群体意识的型塑问题,薛琪薪则从历史学的角度试图将群体所处的不同政治时代呈现出来。


除了针对书中的核心议题加以探讨,大家还对家国意识、情感及情感治理、群体理性是否可能、勒庞为何认为工业文明下群体得以掌权、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分野、少数知识贵族(知识分子)与群体(群众)之间的关系、英雄主义等问题进一步展开交流和探究。

面对完全相同的文本,每个人的感知和解读是不尽相同的。读书会的形式看起来是相对传统并且有些慢节奏,但是在对文本的讨论中不仅是对文本理解的分享与交流,更是彼此知识积累的对话与交锋。本次读书会为促进博士生相互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铸就学习型党支部的重要环节。

/高艺多

/牛林溪薛琪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