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阖家欢乐的时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实践部祝大家新年快乐!春节期间,年味浓厚,让人不觉放下忙碌的脚步。不过,我们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可没有丝毫的懈怠!让我们继续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这期的社会实践旅程现场!
1.河南省荥阳市高级中学志愿者招生宣讲团专项活动
队伍成员:周啸云 李浩然 刘璐瑶
2月10日,周啸云实践队伍在看望老师的同时,面向高三学生进行了班级内的宣讲实践。周啸云实践队伍的宣讲主要以PPT的形式呈现,向同学们展示华师大的地理位置优势、学科资源优势、教育招生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号召大家积极报考华师大。
宣讲前,周啸云实践队伍先发放了一些华师大的卡片和明信片,并在多媒体上播放华师大的宣传片,同学们立刻对华师大这所学校产生了兴趣。而后,周啸云实践队伍通过个人经历和体验,为同学们多方位展现最真实的师大生活。

周啸云同学在宣讲
在宣讲结束之后,周啸云实践队伍又为高三的同学们解疑答惑,为他们奉上备战高考的经验,同时为他们鼓劲加油,祝福他们人人如愿考入理想的大学。
在这次宣讲结束后,同学们对华师大的了解程度加深了,对高考充满了信心,并且干劲十足。虽然时间有限,但宣讲无疑是很成功的,老师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了解华师大,并进入华师大学习!
2.上海城市记忆:大世界的前世今生
队伍成员:陆怡亭 潘仪沁
上海大世界游乐中心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它始建于1917年,创办人是黄楚九。大世界曾经是旧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以游艺杂耍和南北戏曲、曲艺为其特色,12面哈哈镜成了大世界独有的吸引物,里面还设有许多小型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曲艺、歌舞和游艺杂耍等,中间有露天的空中环游飞船,还设有电影院、商场、小吃摊和中西餐馆等,可以说是上海人的童年回忆。从2008年起,为了修缮,大世界闭门谢客,2017年初,它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的全新形象“复出”。
陆怡亭实践队伍通过查找文献档案资料与上海人口述记忆的方式,试图书写这一历史悠久的娱乐场所前世记忆,并计划通过对现在开放的大世界进行参与式观察以及对相关人士访谈的方式,了解它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与结果:为什么原本一个娱乐场所会转变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转型结果是怎样的?
在2018年2月3、4日,陆怡亭实践队伍前往大世界进行实地考察。大世界的内部装修无疑是堂皇并具有摩登元素的,前来参观的大多是怀着从前记忆的老人或者还在读小学的小朋友。与闭馆前相比,如今的场馆融入了现代展示技术,新开了游乐项目——VR体验三十年代老上海,并通过多处的触摸屏实现与儿童的互动。最大的特点是,场馆内无论是捏面人、画糖人、体验皮影戏,还是在剧场上的各地民俗表演,都紧紧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通过与在场馆内展示与售卖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场馆内志愿者与剧院演员的交谈,队伍成员们发现,大部分场馆内坐卖的非遗传承者是通过他们的“圈子”从各地而来获取这一工作的,由于馆内地方有限,手艺人通过“是否赚钱”来决定自身去留,这导致了场馆内手工艺品的售价较高,且手工艺人的水平残次不齐。在大世界的传习教室内,场馆与公司合作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开设相关课程。大剧场中的表演则是与上海的剧团合作进行。表演者既有专业人员,也有业余爱好者。
通过对游人的访谈,队伍成员们发现,在诸多老上海人的心中,如今的大世界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乍看下来是好玩的,但一个个参与下来,仍然觉得过重的商业化气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玩体验,以至于抹掉了大世界原本的传奇面貌,使其成为上海这一大都市里众多面目模糊游乐场所的其中一所。
3.族群文化自觉历程
队伍成员:瞿滢
21世纪开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热”、“保护热”和“研究热”席卷而来,至今仍高潮迭起,这也是许多少数民族从地方性中发现并重建新时期族群性,以族群性突出并丰富地方性特色,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建构一直紧密围绕社会建设,既反映社会事实本身,又对现实形成指导与推进。瞿滢实践队伍以费老关于“文化自觉”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以湘西三棒鼓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从地方文化精英的个体“自觉”为起点,分析他们的“文化自觉”的生成逻辑及如何将“他者”内化为“我者”的过程。

湘西三棒鼓艺术团核心成员共聚
据调查,于三棒鼓艺术团的核心成员们而言,从事非遗文化传承的工作起初并非是出于“道义性”,而常常源于兴趣点的契合、社会关系发展的需要甚或是受到故乡情怀和父辈情结的影响。幼时耳濡目染的环境是文化扎根于心的关键,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受到族群文化边界的刺激从而强化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并倾向于回归和传承本民族文化。而湘西州政治精英(非遗中心主任与副州长)在申遗并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主要通过传承人的培养和地方文化基础建设,并为文化团体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建构民众对于民族非遗文化的重视和认可。

湘西三棒鼓艺术团有声有色的表演
目前,土家族非遗文化的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地方各级政府仍然是绝对主力,只有极少数社会组织和文化精英涌现出来加入地方与族群文化建构,地方社会与民众的文化自觉仍处于蒙昧状态。
4.当代农村算命热的社会调研
队伍成员:林晓蝶 彭钰雯
此次实践,林晓蝶实践队伍主要采取观察法和访谈法。队伍成员以自己家乡,即四川省玉兴镇和云南省会泽县两地为例,在调研时通过实地观察算命先生的具体活动和访谈算命先生以及算命者来收集资料,以供后期分析。在访谈方面,林晓蝶实践队伍访谈了算命先生和算命者两方;在实地观察方面,主要观察算命先生的具体活动,直接接触算命先生,记录其算命手法、算命语言的选择、算命文献的参考和算命工具的使用等。
1、算命先生方面:
H,男
H是当地有名的八字先生,据H自己讲述,自己也算是“半路出家”,总共算了八年命。他说到,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生意一般,没有得到太多人的信赖,到了最近三年,自己的生意才开始有了起色,打出了自己的名号。对于算命一事,H表示这只能算是自己的一项副业,挣点小钱。自己在逢场天的中午算命,在下午和冷场天主要还是照看自己家里的农田和牲畜。有时候外出,去到别人家中,帮其测测屋基等。关于是否受到打压一事,H先生表示完全没有,甚至由于自己的妹夫“谢八字”受到一些官方势力的敬佩,所以自己难免还是会得到一些荫蔽。对于自己的生意,自己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变,自己靠算命挣钱,是合理合法的。
2、算命者方面:
Y,女
对于为什么会相信算命,Y表示自己从小生病、不舒服,长期不会好,家里大人就会请村子里的师傅来看,照着师傅说的烧一些纸等方法做了之后,自己的气色果然会好转,于是从小就会比较相信这些玄幻的东西。至于为什么会有算命的需求,Y表示当自己遇到某些比较重要的事、或者长时间遇事不顺、或者最近心神不宁、或者最近做了比较特殊的梦,都会导致自己想去寻求算命师傅的帮助,看看自己近期是否有什么不好的、要怎么化解。至于说会为哪些人算命,Y觉得主要是看出于什么原因去算命,如果说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自己最近比较心绪不宁,就会连带着周围直系长辈一起问一问,如果说家里有人长病不愈,那么就主要针对那个亲戚问一问,去找算命先生不一定总是为了自己,主要还是求一个心安。
后期队伍成员们将继续进行访谈,了解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传播的冲击下,农村的算命热潮为何没有减退,算命先生在这其间又做出了哪些努力。
5.对农村“爱心食堂”政策的调查
队伍成员:朱思怡
人类社会延续至今,可大致分为两种养老模式: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家庭养老模式,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社会养老模式。其中,养老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依托和社会家庭背景(王家春,1995)。然而,社会变迁、代际关系的变动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给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带来极大的挑战。
就义乌而言,改革开发以后,经历了巨大变革,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建设使得居住格局发生变化,成年子女不再像以往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同时,也导致老年人失去原有的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减弱。而在还未进行城市建设的乡村地区,也受到了城市化的冲击。在这些地区,绝大多数中青年人在外工作或在外买了房子,平时极少回农村,而在为数不多的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一半,“空巢老人”现象严重。
针对这一现象,义乌市政府实施了以“爱心食堂”为代表的一系列养老政策,开启了由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的道路。然而,转变的过程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以“爱心食堂”政策为例,自实施以来,普及率并不高,村干部的积极性也不高,不少农村地区在开展一段时间后便出现了经营困难而关门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朱思怡实践队伍深入义乌农村进行实地研究。

义乌的“爱心食堂”
在对已经开展“爱心食堂”的村庄村干部进行访问后,朱思怡同学了解到, 该政策提出时间较早,却是近几年才流行的。除春节外,“爱心食堂”每天都会为老年人提供中餐、晚餐两餐饭,每餐饭的标准配置为一荤两素,由职业的营养师进行搭配。每逢周末等休息日,“爱心食堂”会推出一些馄饨、面条、麦饺等老人爱吃的面食,让老人带回家,以便和前来看望他们的子女一起享用。其资金来源主要为三部分:一是财政拨款,二是村集体出资,三是老人的缴费。其中,80岁以上老人吃饭免费,70岁至80岁老人须交费3元每餐,60至70岁老人须交费6元每餐,采取先付后给制。由于要交6元的伙食费,占农村老年人口绝大多数的60至70岁老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吃饭。此外由于管理不完善,伙食费漏交、少交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使得实际的用餐人口数量与结构和财政拨款所依据的人口数据之间信息不对称,村(居)委会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长期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少乡村做出了关闭“爱心食堂”的决定。

朱思怡同学在对村干部进行访问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养老正在逐渐向社会养老转化,但其道路仍旧是曲折而漫长的。
6.乡土建设学社冬令营
队伍成员:乡土建设学社2018冬令营沂梦小队
出发 1月25日,乡土建设学社2018冬令营沂梦小队的队员们清早就踏上了旅途,奔赴下村乡米河村。
考前辅导 27日,米河村的三十余名中小学生来到西河小学,由于期末考试延后了两周,孩子们正面临考试的压力。于是沂梦小队的成员们火热开班,分低中高年级由志愿者老师一对多地进行考前辅导。

考前辅导
捐衣走访 趁着29、30号孩子们大考,队伍成员们对下村乡米河村、西北岭村等村庄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进行实地走访,他们发现当地的孩子们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良好的教育资源,甚至学习的机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不容乐观。同时,队伍成员们观察到大多数人衣衫单薄,又脏又破,便马上联系上海宝贝爱蓝天的公益组织,共统计到230余人进行精准捐衣。

走访老人
多彩课程 31号,孩子们考完试激动地来参加冬令营活动。课程丰富多彩,设有手工课、书法课、音乐课、朗诵课、表演课、舞蹈课,并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自由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孩子们还可以主动选择自己心怡的课。

课程活动
调研结果 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下村乡几乎没有工业,百姓多种地、外出打工,大约有三百户贫困家庭。经济、文化、教育等均十分落后,住宿条件简陋,年收入低,不少村民患有疾病,生活水平低下。村中有大量留守儿童及孤寡困难老人,衣着褴褛,于是队伍成员们联系到上海宝贝爱蓝天公益组织进行精准捐衣。经过调研,共记录到232名贫困生及村中孤寡困难老人的姓名、性别、身高等相关信息,以便分发衣物。
大学生短期支教本身是城市反哺农村、推动教育发展的公益活动,聚集热爱教育热心公益的高校生回馈社会。祝愿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拥有“教育改变未来”的坚定信念,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我们的实践之旅仍在继续
又是全新的开端
又是全新的故事
期待我们的下一次重逢
祝大家新春快乐,我们下期再见!
文/周啸云 瞿滢 朱思怡 周婧 陆怡亭 林晓蝶
图/周啸云组 瞿滢组 朱思怡组 周婧组
社会发展学院实践部
2018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