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院务公开  团委工作

实践之路,有声有“社”(五)——2018年寒假社会实践旅程第五弹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02-23

    春节已经过了大半,寒假余额也已经不足。每逢佳节胖三斤的你长胖了吗?马上要开学的你是否已经准备收拾行囊踏上返校的路呢?假期即将结束,但实践的脚步并没有停下。让我们抓住假期的尾巴,去现场看一看这期的实践之旅吧!


1.护理领域的职业生态:管辖权视角下的护士与护工

队伍成员:王彦珂


    “护工”制度在90年代左右才在我国正规医院中正式确立,然而这一职业却迅速承担起了临床看护和基础护理的职责。无论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或是目前的护士培养课程,基础护理都是所需具备的基本功。因此上述现象实际上经历了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管辖权”的重新划分——原本毫无疑问应由护士承担的职责转变为需要由一个新的职业——护工来承担。王彦珂实践队伍的本次实践活动通过研究这一转变过程及其机制,旨在对护士和护工,包括护理专业学生及其专业培养进行了解,从经验的角度了解护士和护工目前的职责分界——即“管辖权”的划分是怎样的。本次实践的地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研究对象包括成都市某市立三级乙等医院的实习护士、护工和护士。

    王彦珂实践队伍将本次的实践分为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的文献查阅,主要通过四川省图书馆内近年来的医疗卫生年鉴以了解关于护工的政策变化。2018年2月5日,王彦珂实践队伍成员在以往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前往四川省图书馆查阅近十年以来的医疗卫生年鉴。经查阅得知,在2012年左右,四川省卫生部门制定了关于护工管理和护工市场准入的一系列标准,其中包括持证上岗、额定时长的职业技能培训等。这说明护工职业在这一时期从政策上得到了确立,并且受到了相应的管理;同时从医疗卫生年鉴中也能看到关于护理人员(主要指护士)紧缺的表述。

    第二阶段是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访谈。王彦珂实践队伍找到四位目前在上述医院中实习的护校毕业生。在其描述中,实践队伍成员发现在四人所在的三所护理院校中,基础护理都是其最早接触到的课程,并且所占的课时极重。因此,队伍成员认为其叙述能够直接证明上述“管辖权”转移的社会事实。此外,队伍成员还了解到目前成都市内护理专业毕业生失业率极高的现状,护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公立正规医院的渠道非常狭窄。这一点似乎与护理人员紧缺的话语有所冲突,队伍成员目前试图从护士职业的内部分工进行解释。

    第三阶段为队伍成员直接进入田野进行调查,本次田野地点位于成都市某三级乙等医院的心内一科。目前,队伍成员已经在该医院进行了数天的田野调查。目前该科室内实际病人数65人,科室内共有5名护工。但与此前所查阅的资料不同,这些护工既不是病人私人雇佣,也并非是医院统一管理或是专业护理公司提供。而是通过与科室内的医生、护士的私人关系进入到科室内“揽活儿”,并基本不受到医院和科室的管理。通过队伍成员的观察,一个护工会负责好几个床位病人的饮食起居。在病人输液期间,护工还会帮助护士观察病人的吊瓶,并“按铃”提醒护士换吊瓶。简言之,据队伍成员观察,护工几乎承担了医院内一切与“医疗专业”不相关的事务。

    目前王彦珂实践队伍已经完成数份关于护工和年长护士的访谈,大致勾勒出护工这一职业出现时的状况。关于研究对象的访谈和观察尚未结束,相关调查结果将会继续加以丰富和整理,并在完整的调查报告中呈现。


2.少数民族的 “博物馆化”与国家治理术:以宁德中华畲族宫为例

队伍成员:黄枫岚


    “博物”作为一个词,始见于《山海经》,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而“博物”与“馆”联成一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从出现至今也不过百余年。博物馆作为一种典藏自然与人类文明的教育场所,其价值极高的展品,多代表了过去某个阶段的时代特征,而今已无法再造而生。参观者也正是通过与展品的“直接对话”,从而获取知识或感受历史。然而,有一种博物馆在这场比较中显得尤为不同,它的展品现今大多安然“存活于世”——它是民族博物馆。黄枫岚实践队伍在寒假社会实践中,试图对少数民族建立专属博物馆的现象,即对少数民族的“博物馆化”进行研究。黄枫岚实践队伍认为,随着民族博物馆的建立,有一部分鲜活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开始去日常化,民族文化逐渐离开其生活共同体,在政府力量制造的“博物馆”中作为一种文化遗存(cultural survival)的形式被运作起来;而还有一部分民族文化,仍以“活态”的形式存活于世。其最终结果,是出现了一个民族活态文化与文化遗存参差交错的民族博物馆。

    坐落于闽东地区的中华畲族宫就是典型的民族博物馆。闽东地区素来是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全国畲族总数为71万人,在56个民族中居第19位,主要居住在福建省宁德市,有18万人,占畲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畲族人民的生活形态和物质财富是福建闽东地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据介绍称,中华畲族宫的建筑群取汉代风格,展现畲族特色,馆内多为对畲族人民的信仰风俗(如图腾崇拜、祭祖坛等)以及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的展示,对畲族文化的宣扬可见一斑。

中华畲族宫外貌


    不仅如此,自中华畲族宫修建以来,宁德市政府曾面向全省、全国征集畲族文物,前前后后接待了有如李鹏、田纪云、布赫等中央及省部级领导和国内外来宾、知名人士和国内外游客,组织了福建省内多所大学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前往此地游览探访,还曾在此地举办了“中国•闽东畲族民俗文化艺术节”和“面向21世纪畲族社区研会”等多次全国、全省、全市性的大型活动,被全国旅游列为“中国民俗民旅游福建专线”。从中华畲族宫的发展历程及一系列的参观调研活动中可以看出,民族博物馆这一国家文化建设的方式与载体,旨在通过收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对物质载体及生活共同体的研究,以博物馆馆藏的展示、学术文本的发表、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文创商品、与地方社区合作的文化活动等手段和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塑造,在政府力量制造的场域中,被“博物馆化”的畲族正在向大众展现着一个标准的“畲族形象”。

    黄枫岚实践队伍在寒假社会实践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与其他博物馆划分鲜明的历史时间与阶段相比,中国的民族博物馆更具有一种“双重性”——既包括了民族源起与历史进程,也涵盖了民族的现代发展与活态文化;与其他博物馆企图呈现的历史现象不同,民族博物馆似乎更强调一种“变化”,一种今夕更替之对比。而闽东中华畲族宫通过将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层级分类,并重点展现既定的具有“鲜明”畲族族群性的器物及风俗习惯等方式来展现畲族的代表性特色与风情,实质上是在尝试通过博物馆教育的手段对畲族族群性进行重新界定和制造,企图通过文教的方式来重建民族文化。

中华畲族宫内部展品


    然而,作为宁德市畲族发展工作的一部分,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八个一”工程之重要环节,闽东中华畲族宫的建设似乎并不止步于对畲族群体单方面的输出,由于闽东中华畲族宫天然的地理位置、场馆建设与祭祀功能,似乎与该畲族社区建立了良好互动,与该族群群体联系紧密。但畲族人民是否满意博物馆的建立,以及他们能否就此基础上形成对于该族群的“自我认同”,还有待进一步的田野与调研。


3.回民区社区文化的延续与更新

队伍成员:黄孟彦


    安庆市大南门街是沿江城市中著名的回族聚居区。安庆市回民除部分散居外,多数以大南门街为中心,向西向北辐射开来且集中居住。形成一个由一个街道社区、一个农垦分场、四个回民村构成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回族居住模式。本次寒假实践,黄孟彦实践队伍主要对回民聚居的社区进行了调研。

    长时间的回民聚居使该社区街道具有南方回族的典型民族特色。饮食是这个回民区的第一张文化名片。高质量牛羊生鲜的供应和各色回族风味小吃使得大南门街区成为了本地市民早晨买菜和用餐的首选。特色的饮食文化在此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2017年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城市改造计划,大南门街道也被列入其中。通过走访调查可以了解,虽然整改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目前对这个社区的生态影响并不大。而全新的文化商贸街区计划也会使经营的专业化和规范逐步加强。

    除此之外,宗教活动是另一大文化特色。市区唯一的清真寺就坐落于在居民区的楼宇之间。该清真寺与回族历史陈列馆相连,在九十年代得到修缮和扩建,成为重点保护单位。据值班人员介绍,每到做礼拜的日子,当地的穆斯林就会集聚至寺中。不过遗憾的是,黄孟彦实践队伍的前两次走访并未赶上做礼拜的日子。同时,队伍成员在调查时也注意到墙上所公示的捐款记录,清真寺的运行和维护除了政府的拨款,主要是靠教众的筹资。

清真寺的外部景观


    黄孟彦实践队伍目前的调研只是对回民社区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完整的调研还需要更多的调查和访谈加以完善,让我们一起期待!


4.赣南地区畲民的文化重塑

队伍成员:钟楠


    赣南畲族长期与汉族杂居,民族特色淡化,记载畲民的史料也非常稀少。民族身份的确认唤醒了赣南畲族的族群意识,加强了畲民的畲族认同,可其文化却不能表述其族群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政府、社会、畲民都在合力进行“再塑畲民”的尝试,通过挖掘和重塑本地特色文化来强化畲民与“他者”的区分并加强其族群意识,同时利用非遗这种文化资本争取到一定的社会资源。

    钟楠实践队伍调研的田野地点是竹洞畲族村,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行政上隶属于江西崇义县,但却和毗邻的广东省仁化县有更为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本地方言也区别于分布广阔的客家语系。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界难以深入该地、政府开展工作不便,直到长达八年的挖掘、收集、整理竹洞山歌工作的展开。

    此前,山歌对当地畲民而言只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部分,许多人更因山歌多唱男女之事而斥其俗媚。参与挖掘竹洞山歌的崇义县文联林主席表示,收集小组对“社会阴暗面、负能量、上不了台面、粗话脏话”进行了删改,增添了能够涵盖民族政策和乡村的发展变化的内容,并为上台表演的畲民设计了民族服装。2010年,竹洞山歌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应邀代表赣州市参加江西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并荣获山歌对唱一等奖。当地畲民表示:“上面来了之后,把山歌可以唱了,我们也不怕羞脸了。”

走访村内文化传承人


    现代-想象论注意到了群体成员作为一个族群的主观性自我与国家角色的关系,“他者”是如何通过“制造”竹洞山歌来唤醒当地畲民族群意识,并推动“文化自觉”是本研究讨论的中心问题。目前看来,竹洞村畲民中的文化精英虽已意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认同自己的族群身份,但还未形成“心”的“道德性”,未能进入自发地传承阶段。


假期即将迎来尾声

实践却没有终点

一直在路上

一路繁花相随

未知的精彩仍在等着我们

预祝大家开学快乐!


文/王彦珂 黄枫岚 黄孟彦 钟楠 席明珠

图/ 黄枫岚组 黄孟彦组 钟楠组

社会发展学院实践部

2018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