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迈开步伐
踏上征途
总有人在年轻热血的时间里
“社”想成趣
“践”行见远
2018年主题社会实践(暑期)于7月5日起正式开始,预计历时两个月。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社会发展学院共有22支队伍,他们利用暑假时间,返乡或依托社会实践基地,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分别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每一年,我们相约寒暑假,背上行囊,迈开步伐,去到那大千世界。在半个多月的准备和实践中,各个实践队伍都有怎样的进展呢?
今天我们会跟大家分享第一批实践队伍的实践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前线发来的报道!
“银发弄潮儿”:ICT智能设备与老年“继续社会化”
队伍成员:黄枫岚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我国媒体环境和老年人的媒介使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很多国家中,老年人已成为互联网使用者中增长最快的群体。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要求老年人接触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丰富晚年生活。帮助老年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即涉及到老年“继续社会化”的问题。所谓“继续社会化”指的就是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继续社会化”有利于他们找到自我满足感,避免退休和空巢带来的社会不适,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老年群体的“继续社会化”也有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更新,延展社会互动的纽带。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和京东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老年网络消费发展报告》(2017)指出,老年网民群体消费增长迅速,同比提高78%。并且,老年商品的销售额也增长近 61%,购买者同比增长64.8%,老年人群具有高网络消费潜力;截至2017年12月,中科院研究所发布的《我国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 也显示,在中国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中,依然以10-39岁的人群为主,占整体七成以上,但60岁以上的互联网用户占5.2%,比2016年增加了约1.2%。60 岁以上高龄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不断上升,这意味着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向高龄人群渗透,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加入使用互联网的潮流队伍,继续社会化后能够熟练掌握ICT智能设备的“银发弄潮儿”群体出现,活跃于部分信息化平台。

中老年人社会参与频率与使用联络方式的关系
(来源:《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
黄枫岚实践队伍利用暑假时间,来到S市R老年人社区,对老年人使用ICT智能设备的特性及行动意愿进行研究。她发现老年人存在着普遍掌握社交软件的使用、对养身保健和心灵鸡汤的阅读偏好和对智能设备内存和速度存在要求等特点,而微信在老年群体的智能设备使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可能会由于ICT所带来的便利生活及社会经历的推动、“抱团养老”的社会交往和使用ICT进行远程沟通手段和情感缔结纽带等原因主动或被动的学习智能设备的使用,进而促进自身“继续社会化”的完成。
黄枫岚实践队伍进行了初步的调研和访谈,获得了一定的数据和信息,让我们期待他们接下来的实践故事!
队伍成员:席明珠
“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是由华东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上海闵行区吴泾镇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闵行区吴泾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联合协办的教育部“万人交流计划”。自2013年发起到现在,已经累计服务了约1600名儿童,参与到服务之中的香港和上海的大学生已达数百人。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推动来沪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融入,探索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全面发展,为儿童青少年的生命和成长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平台。自2014年起,该计划已经4次成功入选教育部“万人交流计划”。
2018年“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再度起航,此次是以“科学点亮想象,助力孩子飞翔”为主题,并于7月1日至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进行。夏令营的课程包括生活英语学习、小小科学家、健康生活、个人成长以及群体学习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

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大哥哥大姐姐”计划也一直秉持着“服务学习”的理念,希望通过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引导,帮助来沪的青少年儿童更快、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席明珠实践队伍的成员作为“大哥哥大姐姐”计划的参与者,一起加入了2018年“希望旅程”服务学习的夏令营中。他们认为这对于他们和小朋友们来说,都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评估员,每一位成员都有不同的收获以及成长。小朋友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非常丰富有趣的知识,还可以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这五天的学习体验,小朋友们和席明珠实践队伍的成员一起“在服务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小朋友们合影
队伍成员:张贵铭 徐成 王斌斌
社区营造是指一个社区的自组织过程,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中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的集体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的目的。
张贵铭实践队伍的成员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于上海三个不同的社区营造项目中实习,体验社区营造的具体过程,近距离观察从基金会的项目申报、到项目初期规划、再到项目的落地实施。对比日本、台湾等地成熟的社区营造经验,在具体的实践考察之中,张贵铭实践队伍发现,上海本地的社区当下面临着老龄化加剧以及由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频繁流动的外来人口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超级城市之中,面对不同的年龄群体,该如何完成社区营造,培养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与自治能力呢?
徐成同学在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中实习,并多次参与到基金会的项目评审展示以及自治金项目的申请。自治金制度是目前国内社区营造方面最为实验性的探索,目的是把当前社区营造的实施主体由社会组织与居委会合办转变为居民自身,真正实现社区自治的内涵。

王斌斌同学在静安区知行社区营造服务中心实习,并参与到吴淞新城社区营造项目楼道营造初期设计之中。同时他走访小区,进行入户调查,并针对不同楼道居民对需要设计营造主题进行了访谈。

张贵铭同学在宝山区合美社区发展促进中心实习,并参与到宝山区当代高邸的“酷爸辣妈”议事会社区营造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年轻人的社区参与意识。项目处在刚开始实施的阶段,首先通过开展面对小朋友的活动来凝结年轻的父母,为年轻父母社区自治议事会的开展打下铺垫。

社区营造是为了不同的社区议题而行动的自治过程,宫崎清教授主张把这些议题区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类。本次社会实践中,张贵铭实践队伍的成员记录了详实的田野笔记,并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回应着宫崎清教授对不同议题的区分,并为后续实践论文的撰写提供了主题与方向。
队伍成员:乡土建设学社2018年暑期支教江西队
7月10日,乡土建设学社2018年暑期支教江西队迎来了激动人心的开营仪式。

在四天的教学时间中,乡土建设学社2018年暑期支教江西队的成员们和小朋友渐渐熟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欢声笑语。
何伟乐老师的数学课与空手道课的教授勾起了小朋友们极大的兴趣。魏久欣老师的语文课和社会生活课干货满满并且乐趣横生。龚菊老师的舞蹈课与数学课让孩子们兴致盎然。吴霜老师的艺术课让孩子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曾庆园老师的社会生活课与艺术课充分地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吴张老师的趣味英语课更是让孩子们用别样的方式去学习音标,寓教于乐。在谢涵宇老师的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体会到人生的大道理。在付凌一老师的体育课上,孩子们彼此热切互动,在阳光下奔跑。罗函老师在生物课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复杂的人体结构,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花雅霏、钟晓川、万雯霞三位老师的正面成长课程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动手才能。

7月18日,迎来了一场难忘而精彩的游园会。此次游园会分为九个组,每组的小朋友随机抽取一条路线进行挑战,他们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游戏标准获得相应的货币,最终在兑奖处换取自己心仪的奖品。
吃饼干、背夹球、堆人叠纸、识地图、你画我猜、猜灯谜、拍卖会等各式各样的活动精彩纷呈,游园活动也最终在一片欢笑声中落下帷幕,小朋友们则拿着自己心仪的礼物离开了校园。
本次支教活动在此时也已经过半,从开始的陌生到渐渐熟悉,队伍成员们和小朋友们在彼此的互动中都为对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7月20日,支教迈入尾声,随后等候大家的是一场精彩的文艺汇演。
龚菊老师带领的开场舞蹈《爱你》和二营小朋友们为大家合唱的《少年锦时》,瞬间活跃了汇演的气氛。紧接着,诗朗诵《再别康桥》,男生们带来的空手道表演,女生们的唱跳曲目《听见夏至》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汇演最终由吴张、花雅霏、钟晓川、万雯霞四位队伍成员带领孩子们带来的声情并茂的朗诵《少年中国说》画上句号。

时间流逝,支教的十一天里,有欢乐,有苦涩,有辛苦,有感动。与孩子们依依惜别时,江西队的成员们不禁红了眼眶,仿佛第一次相遇,第一次欢笑,第一次真诚的交流,就在昨天。
第一期“2018年主题社会实践”的前线报道到这里结束啦!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期的精彩故事~
最后!
感谢所有实践队伍的付出和努力!

文 | 黄枫岚 席明珠 张贵铭 赵婉莉
乡土建设学社2018年暑期支教志愿者团队
图 | 黄枫岚组 席明珠组 张贵铭组
乡土建设学社2018年暑期支教志愿者团队
社会发展学院实践部
2018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