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院务公开  团委工作

“社”想成趣,“践”行见远(四) ——2018年主题社会实践旅程第四弹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08-2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迎着阳光,走在路上

我们正“践”行见远

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孔,观平日所不见,并基于我们脑海中对社会事实的想象。其背后的逻辑,才能被发现与深究。让我们跟随实践队伍的脚步,走进这次发现之旅的现场!

  “超社会体系”下的老司都城  

  ——“土”“流”之变中的秩序展演  

队伍成员:瞿滢 陈嘉钰 钟璇宇

唐宋以来的羁縻政策到元代初中期的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湘鄂西洞蛮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以夷制夷”,总原则是“其道在于羁縻”。自2015年湘西自治州永顺县老司城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永顺彭氏土司等源流逐渐被挖掘而出,历史与考古的研究视角成为主流。老司城曾作为都城,一方面常常被纳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体系之中,以探讨其对于现代国家治理政策的影响,一方面也被视作是羁縻制度的产物从而探讨其内部社会机制的形成。

本研究的关注点是基于“超社会体系”视角下的老司都城是如何形成的?即一个文明体破除地缘和文化边界视野下的老司城应如何被看待?这又何以解释老司城在从羁縻制度到改土归流的“土”“流”之变?这一层面也是为了使我们对这个有限社会与无限世界相互矛盾的时代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的局限性和历史的二分性或者断代性的突破,也是将整体论与局部论辩证地进行统和理解。

“超社会体系”(supra-social systems)是指,存在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之上的体系,这些体系也多以社会性为内涵,但其主要特点是,它们常常涵盖一些小于自己的“社会”或大于自己但却作为局部被它“包括”的“因素”。

中央通过土司控制地方,土司借助中央力量维持地方控制、通过地理位置与中央抗衡,土司联系中央与土民。纵向而看,土司对土民进行空间、文化的双重统治,土民则表现出顺从与反抗两种对立行为。同时,横向而言,土司家族间通过联姻形成姻亲网,并整合入权力网络。

实则,所谓“超社会”的部分是政治的,其涵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它本是基于地缘体对于血缘体的超越而形成的。这一意义上的地缘和族群文化,也可以说“社会”,尤其在中国,不同的区域和民族有了自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老司城的独立性更多地是建立在其族群意义或者是日益建构的“族性”层面上的,并且依托于特殊的宗教形式和信仰对象。而与中央的一致反而是建立在政治层面上的关联性。这符合所谓“包含不同文化的文化”(a culture of cultures)的观点,即历史上一个不成功的政治实验成就了一个“文化模型”。自此以后,这个模型成为不同朝代的归向,那次政治实验本身成为一种象征(文化)体系。土司制度在改土归流之后“再无土司”,但它在历史上却一定程度上起着创造和维系社会内部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跨地缘秩序,即兼具纵式的社会体制和横向次序区间中的“五服”制度延续。


 职业变迁与医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探究  

队伍成员:王彦珂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在我国疾病治疗领域确立起“管辖权”(jurisdiction),医院经历了由教会医院主导到如今公立医院独大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医院的规模逐渐扩大、医院的职能也逐渐从单一的疾病治疗发展为治疗、教学、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组织。与此同时医院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尤以医护人员在医疗和管理之间的职业变迁最为显著。

医生通过何种途径从一个单一的疾病治疗者的角色转化为医院中的管理权威,同时肩负起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护士如何从一个“辅助医疗”(paramedic)的角色转变为科室内各种日常事务的承担者?同时在医院组织规模扩大、组织职能逐渐分化的过程中,医院的组织边界与目前“外包”化的医院整体管理模式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医护人员的职能变迁为其职业发展带来了何种后果?王彦珂实践队伍基于这些疑问,围绕“探究职业变迁与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历史”的主题开展了此次实践活动。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图书馆大门

四川省华西医院最早起源于1890年代各国基督教会于成都市创办的仁济、存济等教会医院,此后1910年代华西协和大学在上述医院基础上成立教学院,其后华西医院又经历了抗战期间内迁医院的联合边学办医,到解放后的“去教会化”成为公立医院,如今其已经成为我国最知名的公立医院之一。不难看出,华西医院经历了西医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路径,同时在“组织学习”等效应之下,华西医院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也被复制到众多的公立医院中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其能够代表我国医院管理模式的大体状况。

8月,王彦珂组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图书馆与档案馆等地查阅相关历史文件及材料,同时于华西医院心脏内科等科室进行观察研究,并对科室主要管理人员如护士长与科室主任医师等进行访谈。在上述调查的的基础上,王彦珂实践队伍了解到华西医院目前的总体组织构架与功能,并结合其组织结构与医护人员等角色的职能变迁的历史,分析医护职业的变迁逻辑与医院具体管理逻辑之间的关联以及其对双方的实际影响。

  乡土建设学社2018年暑期支教  

队伍成员:乡土建设学社2018年暑期支教志愿者团队

本次华东师范大学乡土建设学社“追梦三晋,赣黔启明”暑期支教夏令营实践活动共有江西“知行启明”队、“贵州依黔”队、“心窗支教”队和“37.2°C行动小分队”四支支教队伍。四支队伍分别前往江西赣州、贵州黔西南州、山西屯留、山西壶关四地开展暑期支教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

乡土建设学社支教团队以“知行合一,塑造自我,城市反哺农村,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为宗旨,践行华师大“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并以自身行动,助力教育水平较落后地区学子健康成长。

部分队伍成员合影


同学们在认真听课

8月20日,志愿者在站塘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为孩子们举办了历时1小时的文艺汇演活动。站塘中心小学胡校长、教师代表、参与此次夏令营的学生及家长们和华东师范大学志愿者们共同参加了此次文艺汇演活动。此次文艺汇演包含了节目表演、校长讲话、抽奖和大众领奖四个环节。首先,胡校长在讲话中表达了他对此次支教活动的支持,和对华东师范大学志愿者们的衷心感谢,并表示此次扶贫支教的活动是完全符合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的。最后,同学们也以鞠躬的方式向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十二名志愿者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才艺表演


同学们表示感谢

随着站塘中心小学文艺汇演的结束,四支队伍的支教活动也接近尾声。此次支教夏令营虽很短暂,但支教地区的孩子们和志愿者们都从中收获了许多。支教路程漫长而波折,条件相对艰苦,可每一位志愿者都坚持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备课、上课,并在课后积极与学生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单纯善良是炎炎夏日中的一阵阵清凉,调皮的学生在夏令营的最后一天流下了眼泪,细心的女孩给老师送去了自己折的爱心和花朵,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一下课便追着老师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经历此次支教活动,乡土建设学社暑期支教的志愿者们都坚信,自己虽然只是千千万万志愿者中的一员,然而在这短暂而美好的支教时光里,如果能给成长中的孩子们带去希望,助力他们今后走上更加灿烂的人生道路,成为社会栋梁,那便也是最幸福的人了。他们在未来会继续把志愿者精神传递,对孩子们的关爱以及努力为社会带去正能量的信念也将永不停息!

暑假已经接近尾声

但是精彩的故事仍在延续

我们下期再见


文 | 瞿滢 王彦珂 龚菊 张贵铭

图 | 王彦珂组

乡土建设学社2018年暑期支教志愿者团队

社会发展学院实践部

2018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