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4日下午3时,社会发展学院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在二教123隆重举行。
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黄燕、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赵晔琴、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李向平、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黄剑波、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副所长范长风,社会发展学院党务秘书陆芳萍、社会发展学院团委书记张睿、孟宪承书院辅导员时南以及教师代表姚泽麟、吴同出席了本次开学典礼。

本次开学典礼由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黄燕老师主持。老师们和新生齐聚一堂,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典礼伊始,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教授向新生致欢迎辞。熊琼书记代表社会发展学院的全体师生向新生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她对新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为了各自的目标聚集于此,人生路漫漫,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收获最后的成功。

随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用幽默的语言为新生纠正了大学生活常见的五大误解:大学是人生的崭新阶段,学习自主并不意味大学轻松,起点高并不代表可以无忧,年级高低并不一定反映学识程度,一切均与个人努力成正比。所以,同学们需自主建构并维护友好的强关系,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文军院长追本溯源,带领新生回顾了学院发展的悠久历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师承沪江大学、大夏大学,目前已具有完备的培养体系、多元开放的交流平台、雄厚的师资力量。文军院长寄语新生:在自由的田野环境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想象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学学科素养,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

接着,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教授为新生解读了学院本科生培养计划。他指出,本科教育对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以本为本”的主题,学院致力于为本科生提供优质资源。同时,黄晨熹教授表示,希望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质疑精神 ,并不断提高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

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赵晔琴副教授介绍了学院研究生培养计划。她表示,虽然学院成立时间不长,但学术根基深厚。目前研究生培养体系也正朝着多层次、国际化的特点发展,在完备的学科体系建设和优秀的导师团队带领下,近几年来,研究生也频频取得可喜成绩,这是学院高层次学术水平的体现。她祝愿所有同学能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为学院注入新的活力,让研究生培养迈上新台阶。

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首先回忆了人口研究所发展的悠长脉络,并以人口研究所著名学者胡焕庸前辈的成就与荣耀激励新生。接着他简单介绍了人口学的学科特点,并希望同学们借助学科优势,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黄剑波教授向新生介绍了人类学研究所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他谈到,虽然人类学是学院目前最年轻的学科,但在国际领域成就突出,研究所教学内容紧跟国际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步伐。

民俗学研究所副所长范长风副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什么是民俗学。大而言之,民俗学是研究传统文化中间最贴近人民文化的学科,礼仪、民风、生活所渗透的智慧都属于该研究范畴。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民俗学的研究也具有多元化的色彩,范长风副教授用他的研究举例,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民俗学的研究特点。

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黄晨熹教授基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不同特点,分析了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前景。他说到,人工智能基于算法,缺乏情感的基础。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未来可期,并呈现两大优势:科学地助人,凸显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科学地做事,充分连接资源。同时黄晨熹教授希望同学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社会学系系主任李向平教授从中北丽娃河的温婉与闵行樱桃河的自由说起,简明地介绍了社会学。他希望同学们培养对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形成自己的人格气质。
随后,李向平教授给大家播放了2017届、2018届本科毕业生对新生的祝福视频。接着,他通过分享纪录片《出路》,提出“教育的出路在哪”的问题,由此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思考、懂得关怀与信仰的青年。

紧接着,吴同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吴同老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给予新生期望:做一只“充满好奇心的猫”,还要做到“四多三少”,多参加学校活动、多去图书馆、多出去走走、多听听讲座,少玩游戏、少宅在宿舍里、少睡懒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接下来,18级研究生新生代表王亚东和本科生新生代表张净楠分别发言,表达了他们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和信心,并表示自己将不忘初心,努力学习,并在未来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王亚东同学发言

新生代表向学院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巴西木,它承载着新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期盼与对学院的美好祝福。从今天开始,新生们将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开启人生新的篇章。相信在社会发展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老师和同学们都将有新的收获。
最后,黄燕老师宣布社会发展学院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