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13时,由社会发展学院实践部、学习部以及青年调查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社•想杯”社会调研论文大赛答辩会于法商北楼509教室顺利开展。
13时整,答辩准时开始。出席本次答辩会的评委有丁金宏老师、曾明星老师和陈赟老师。此次答辩,每个答辩组分别有五分钟的展示时间和五分钟的老师提问时间,三位老师根据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答辩组的最终成绩。
首先进行答辩的是金奕村同学,他就1985年到2015年的三十年的时间里,艾滋干预研究、实践策略发生从公共卫生学范式到社会人类学范式(从梳理体验型到贴近体验型)的转变进行具体的说明,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金奕村同学在展示项目
接着,袁霞同学说明其在公益晚托班的参与观察与问卷调研的具体过程,对调研过程中晚托班遇到的市场和政策困境进行说明,并对未来公益晚托班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袁霞同学在接受老师的提问
而后,梅晶哲同学对他在安徽省16家经营状况较好的家庭农场的调查发现进行说明。他提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探索,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农业生产风险和社会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困境,从而导致其需求无法被满足,农场主在具体实践中创造了各种个体化应对策略的同时,开展相当规模的合作化以应对当前困境,同时梅晶哲同学对合作化实践的可能路径提出建议。
梅晶哲同学在回答老师问题
宋骁同学提出目前中国很多省份土地流转率低,并且省份之间差距很大,那么土地流转行为怎样影响农民的家庭财富。他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对操作过程中的计量模型、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说明,得出其研究结果:出租土地的倾向越大则家庭财富增长越大。
宋骁同学在认真聆听老师的建议
紧接着钟楠同学从养成类游戏摩尔庄园游戏类型风格从田园生活到冒险竞技的转型当中,观察到玩家在其中对童年天性的自我认同之变,并对其中儿童成人化的的现象进行思考。
钟楠同学在展示项目
彭钰雯同学以社会认知理论进行上海地域印象分析,对上海地域印象的形成和变化作出说明,具体讨论了对上海初印象形成原因、初印象的转变或者加深的过程、以及整体印象的发展趋势。
彭钰雯同学在回答老师问题
朱思怡同学介绍了她对上海浦江镇召稼楼的调查,探究召稼楼何以在众多商业性古镇当中凸显出其运行的日常性,以及其日常性的形成机制、历史渊源。
朱思怡同学在展示项目
最后,林晓蝶同学提出算命即使在面对科学、唯物主义等思潮的双重压力下,由于基层政府基于民间需求对于算命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策略,而学界的态度对算命日常活动影响甚微,表面上意识形态存在冲突的情况下算命并没有受到打压,同时由于算命活动具有一种替代性的心理咨询的功能,最终使得算命活动得以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