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上午11:30,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社会与文化论坛”学术沙龙在法商北楼525举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晨晖学者吴越菲博士做了题为“开放社区何以可能?社区治理转型中的社-企互动及其合作困境”的发言。本次沙龙由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卿石松副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点评,来自社会发展学院的20多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沙龙。
活动开始,吴越菲介绍了自己本次沙龙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治理转型中的部门混合与主体关系、社企关系的多重构建、社企互动的限度及其挑战、以及讨论开放社区何以可能等四个方面。
首先,吴越菲提到当重返“社区”概念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社会学对社区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从滕尼斯的“Gemeinschaft”到芝加哥学派的“Geospatial relationship ”再到中国语境下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已不再仅仅是规范意义上的一种理想社会共同体,而是逐步演化成了政治性、社会性、空间性、文化性、情感性等特性复杂交织的关系存在。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治理在不断回应社会现实的变化,尤其在过去的十年间,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促进以部门间关系调整为中心的社区治理转型,联合行动取向成为社会问题解决的新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区治理转型经历了较为不同的实践分期,当下社区治理突出地呈现出治理层级的扁平化和治理体系的“去边界化”的开放转型,跨部门合作的现实以及跨部门互动对社区发展的实质影响成为亟待考察的重要议题。
吴越菲从三个方面讲社企关系的多重构建,包括合作治理理念下的“社企互动”、社企关系构建的理论维度和实践经验。其中重点以X街道社企关系构建为案例,从主体架构、互动内容以及动力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社企互动的主要特征。与西方社企互动的理论假定不同,社企互动在国家中心力量驱动的社区治理转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跨部门合作的限度限度。首先,社企关系的构建过多依赖属地化的力量与资源,社会力量调动不足,属地化治理与企业流动性之间的张力限制了社企关系的整合;第二,社企互动内容的供需之间平衡性欠佳,基层政府介入不足和介入过量同时存在,限制了社企互动的内容范畴和关系程度;第三,社企互动的内生动力有待挖掘,社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最后,吴越菲抛出开放社区何以可能的问题,指出现代社会的治理信念追求公民美德和共同价值,强调以共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调获益,同时也相信不同的社会行动者都有能力来建构关系,并使社区更加强健。未来社会治理实践依赖于整体性的社会重建,更加需要注重面向文化、情感和心理层面的建设。
讲座接近尾声,文军教授作出了精彩的点评,建议可从类型化的角度来进一步讨论社企互动成为可能的差异动力机制。随后在场师生也围绕讲座的主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