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协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1月27日和1月26日举行,我院文军教授、吴瑞君教授、张文明教授3位市政协委员分别出席会议,我院在沪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丁金宏教授列席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1月28日上午,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专题会议上,我院文军教授围绕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在战略谋划上,首先要明确上海的乡村是一个“都市型乡村”,这一概念不仅仅是指其在空间位置上处于大都市的郊区,还是指其在功能上具有城市融入程度高、农民非农化就业多、都市农业特色明显、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治理社区化等特征。“都市型乡村”不仅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建设基础,而且也是都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腹地和战略空间。文军教授指出:“以上海为例,其乡村本身就融入城市体系程度高,2016年上海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87.9%,九个涉农区的平均城市化率也超过了70%,城市化率远高于其他省市区”。
二、在功能定位上,要明确上海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单纯为了满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缩小城乡差距,而在郊区农村地区进行“补短板”活动,乡村振兴是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战略谋划。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都市型乡村振兴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价值和发展潜力。
三、在实施路径上,必须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我国在不同时期提出过的“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设想,虽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阶段性特征,但总体上暗含着一种“城市中心主义”的价值预设和目标追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不仅把“城市”和“农村”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把“城市”和“农村”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可以充分发展的独立主体,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在新的条件下城市和农村都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之后做出的重大战略转型,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国城乡关系开始真正步入一个平等而独立的发展时期,而上海抓住“都市型乡村”的特征,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也是实施上海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所在。
四、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因此,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核心,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阶段,农民转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大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的转型;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型。针对这两种路径,文军教授解释道:“这两个变化都是围绕农民转型这个核心来进行的,都涉及到农业人口的最终出路和转移问题。可以说,农民转型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了整个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在中观层面上体现了农村劳动力社会流动的状况,在微观层面上则意味着农民人力资本增加和行为选择能力的提高”。
发言最后,文军教授强调,上海乡村作为“都市型乡村”,其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于人,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振兴,如果农民本身没有根本的变化和足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好的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不成功的。
参与同组会议的还有我院张文明教授,他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强调了乡村人才的重要性,并建议在乡村振兴中应充分发挥“乡村精英”作用,“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有以乡绅为代表的传统乡村精英在乡村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传统,这些人可以是乡村社会精英,代表社会权威;乡村技术精英,代表技术权威,如村医等;乡村精神精英,代表道德权威;乡村经济精英,代表经济权威等。”目前,这些乡村精英在乡村事务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尚未被发挥和激活。同时,来自于城市的“新乡村精英”及“团体型组织精英(法团主义组织精英)”的“新乡贤”作用未被有效引导和培育。张文明教授表示,应该进一步发挥和扩大这些“本土”传统乡村精英的作用,并充分调动“新乡贤”力量,使之更好地融入乡村社会建设、积极投身乡村各项事业中。

同日上午,以“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主题的另一组专题会议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我院吴瑞君教授从社会治理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上海人口结构多元、居住空间分化,在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上有着更高的难度系数。此外,她提出,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增加,文化价值多样化甚至碎片化的问题更加凸显,现在治理还是偏重于物质层面的治理,对于情感因素、文化价值等的社会价值影响认识不太够,社会认同比较难聚焦。对此,吴瑞君教授建议优化基层社区治理机制,一方面要重视城市精神、文化价值和情感性的治理元素增加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参与机制,根据成员类型以他愿意的方式参加社会治理,培育社会组织提升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

吴瑞君教授还就后进博会时代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跨境流动提出对策建议,即利用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的优势,在人力资源服务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建立一系列制度,搭建人才跨境信息网络平台,不仅推动上海营商环境改善,激发全球性人才市场活力,同时为全国提供丰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此次两会上,吴瑞君、童世骏委员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长三角人才共享的建议”入选大会书面发言。在此前的政协预备会上,李道季等委员《关于加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与发展的建议》提案荣获市政协2018年优秀提案奖。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本次两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内容简洁、主题突出、亮点纷呈,用数据和事实客观呈现了过去一年工作的特色和成效,服务国家战略及上海发展大局的实效不断提升。未来大家将继续凝心聚力、团结一心,拿出更大勇气和智慧,共同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奋力谱写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新篇章。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付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