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新闻回顾 | 在嘉博学堂寻找我们的春节老人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02-27


223日下午,嘉定博物馆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田兆元老师带来主题为“寻找春节老人——叙说春节文化符号”的专家面对面活动。


己亥春节刚刚过去,田教授以此为切入点,指出猪是本年度中国春节文化的符号代表,并结合其不久前在海外推广中国文化的经历谈及当下中国文化输出的问题,认为相比较西方的圣诞节,我们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春节文化,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随后,田教授谈及窗花、福字、剪纸等几种传统春节民俗,指出民俗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民俗活动的传承中才能留下历史记忆。接着又阐明何为节庆符号及节庆符号的三种形式,田教授逐一介绍了落下闳、灶神、福娃、财神等传统春节常见的人物和神灵符号,其中财神的形象最为多样,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中国人的财富观念的多元与紊乱。



针对繁多的春节文化符号,田教授认为最典型的还在建构之中,也许会保持多元性,也许会更加集中。而当下各地所推广的许多春节符号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推广效果不彰,难说成功。究其原因,春节符号不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设计,而是长期文化实践中形成的认同,需要有民俗实践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叙事。田教授个人最看好的是起源于魏晋时期的剪纸,尤其是剪纸吉祥文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适于营造新年氛围,有表达一元复始、除旧布新之意。剪纸本身是民俗,又是民俗的载体,与新年两相宜。


谁是中国的春节老人?想必在座的市民朋友在听过田教授的介绍之后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对春节民俗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发扬民俗,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传统的年味,也是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绝好途径。


供稿:顾旭;照片:戴军军、归嫣婷(志愿者);提供;编辑: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