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社会发展学院“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教学研讨会暨教工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顺利召开

作者: 发布日期: 2020-12-28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223日下午,社会发展学院于法商北楼425会议室召开了以“祛魅与启发”为主题的社会学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教学研讨会暨教工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院长文军、本科教学副院长黄晨熹、研究生教学副院长赵晔琴、社会工作实训与社会调查中心副主任郭娟以及社会发展学院教工党支部的全体老师等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中国语言文学系刘洋教授共同参与研讨。本次研讨会由黄晨熹担任主持。

会议伊始,熊琼向到场的各位老师表示欢迎和感谢,强调社会发展学院始终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学与实践工作的重点,主动承担社会教育责任。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及院系老师的积极参与下,社会发展学院成立了相应的“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团队,并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成果,希望通过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创新工作,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成效。


明晰内涵,指明方向

谭红岩、文军、赵晔琴三位老师就“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开展原则展开分享。谭红岩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开展交流,在“课程思政”的工作举措中,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育人传统,通过建章立制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链条、全要素之中,努力打造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回归本源的领航载体、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个性包容的培养方案、系统完善的教师思政培养模式,树立在产出导向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同频共振。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展望,谭红岩希望“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在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理论联系实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评价方式,实现高水平的改革与创新;希望社会发展学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将社会学学科优势转化为全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现优质课程培养与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有机融合。


文军结合调研实际,在理论上对全国“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挑战进行了概括,他指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作为主要的推进载体通过制定相关文件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覆盖领域、强化思政意识与实践水平;积极打造精品课程与典型课程,通过辨析理论内涵、深化实践感悟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有力推进党建课程建设与思政课程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与学科特色结合点,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也面临着“课程思政”内涵理解存在差异、对专业教师及其授课内容的“思政教育”要求提高、授课效果评价体系不明确等挑战。对此,文军从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给出了建议思考,希望“课程思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处理好知识性与价值型、批判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指导等之间的关系,建立同向同行的发展模式。


赵晔琴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发展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以7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为切入口,点明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随后,主要讲解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两重点政策,从文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育人机制等方面梳理了研究生教育及学科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赵晔琴聚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大会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从提升理论课程教学质量、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新研究生通识教育等方面进行反思讨论。


聚焦理论,探索路径

刘阳与黄晨熹两位老师围绕“理论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这一主题展开分享。刘阳以自己讲授的《文艺学美学》课程为例,向我们介绍了将专业理论学习与“课程思政”讲解相结合的三种方式,即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析疑与拓展”、充分利用“作业与评价”、创新“考察与延伸”。他认为,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方式实现文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总结了“时政直击式”、“正题反做式”、“模拟参政式”、“以矛攻盾式”、“武戏文唱式”等二十余种开展案例;建议在学生作业评价中采用“双向匿名评议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学、强化立人、活化角色;最后,对如何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以及博士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准建设两方面提出自己的反思与困惑。


黄晨熹以《社会福利与美好生活》理论课程为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分享,他指出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祛魅”与“启示”,“祛魅”即为课程思政的内涵,“启示”即为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思考。对此,黄晨熹认为“课程思政”非“思政课程“”、无课程不思政、无课程自思政,提出了“课程为本,价值为纲,案例为线”的开展路径,强调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三位一体的社会学类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一体两翼的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启发教师立足知识单元、注重自然融合,并以《社会福利与美好生活》为具体案例,从学生评价视角出发反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改进方向,讲解具体,内容丰富。


以行促知,彰显特色

周立旻和郭娟两位老师从实践课程教学出发分享“课程思政”的推进思路。周立旻从地理学科专业实践特色出发,分享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融合方式,他认为,野外实践是地理学最为有效的提升专业立德树人效果、落实“三全育人”目标的途径,通过发挥师德引导作用,不断彰显名师专家不计报酬、不畏酷暑的奉献精神;通过全国地理学野外实习资源网络的构建,为学生们进一步深化国土认知、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提供了支撑;通过丰富的实习安排,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与地学精神;通过高度综合的野外实习阶段性汇报,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反思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创设野外环境中的现场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推进思政与教学的融合发展。

郭娟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实习出发,反思实践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性专业,通过专业的知识与技巧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与服务是其主要教学目标,其并行式和集中式的实践教学不仅是专业发展要求,同时也是助力个人成长的人才培养过程。学院不断打造情境体验-知能实践-反思创新-价值引领的四位一体社工实践课程体系,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思政教学进程。郭娟还指出开展专业实习动员及经验交流分享会、深化真实情境中的专业实习、开展实习展示暨表彰大会等是主要的思政教学方式;学院教师通过聚焦学生实习手册记录、小组讨论的思考与反馈、实习总结大会的现场汇报、汇报结果的学生互评和专家点评等内容,对学科教学成效进行全方位评估。最后,郭娟分享了部分典型案例及优秀学生代表,并对既有工作中的不足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进行了总结。


研讨会最后,在黄晨熹教授的主持下,与会老师就“课程思政”的政策解读、落实要求、项目申报、评价标准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通过此次研讨会,学院教师进一步理解了课程思政是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为建构社会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原则和特色、做好课程思政示范院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学院也将继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思政优秀经验学习和研讨,坚持构建“知识分享-技能培育-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思政教学模式,探索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一体两翼的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为成为中国社会学学科课程思政领航单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