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理事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行政楼403会议室举行。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唐继锋,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罕,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副秘书长范嘉妍,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斯阳,校友工作办公室兼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朱捷,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文军、党委书记熊琼、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黄燕、副院长黄晨熹,大夏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等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章晶晶(挂职)主持。

会议现场
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专项基金2020年工作报告和2021年工作计划。专项基金秘书长黄燕全面介绍了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在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并且从媒体报道、学子风采两个方面对项目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展示,指出2021年将进一步推进研究项目的常态化开展、重点关注课程体系的完善、促进公益社团组织的发展建设、提升组织管理工作效率等。随后,会议书面审议并通过了专项基金2020年财务决算和2021年财务预算、理事会及有关执行单位人员调整方案、《2021年度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专项基金研究项目发布通知》等文件。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专项基金的课程设置、项目运行机制、提升项目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热烈讨论。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认为,项目遵循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市场的学科需求,在疫情影响背景下创新推动方式,扩大了参与主体,同时突出了对研究成果的考察,希望2021年可以进一步完善课程架构,加强项目宣传,推动项目在长三角公益慈善教育一体化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斯阳指出,2020年的工作开展虽存在难度但取得的成效十分扎实,项目不断整合来自学校、学院、社会等多方面的合力,体系化的通识课程建设目前处于国内慈善教育事业的前列,媒体宣传效果显著,研究院工作的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不断彰显,并希望项目能进一步打造慈善公益事业的理论研究高地、人才培育高地和实践创新高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认为,以往四年的合作为项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品牌基础,相关教材逐渐成熟,初步成效显著,但仍需进一步扩大品牌的辐射范围,注重自我宣传。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表示,校基金会的加入优化了项目架构,课程覆盖范围不断拓展、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之后可以在项目的成果发布、效果宣传、模式创新等方面进一步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兼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朱捷建议,2021年项目的开展可以与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相结合,激发校友的参与积极性,如邀请公益事业领域的校友开展讲座,扩展校友参与公益慈善教育事业的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认为,项目有助于学生的“公益基因”养成,建议加强项目的落地效果,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公益能力,打造学院、书院双向人才培育模式。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罕对项目四年来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对华东师大师生的投入表示感谢,认为将教育与公益事业发展相结合是一种创新与突破,相信未来可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范嘉妍对项目的发展持有充足的信心和热诚,相信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可以成为长三角地区公益慈善教育领域的“排头兵”。

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唐继锋表示,项目运行的思路与机制不断明确,学院在公益慈善教育项目开展中的专业性得到不断凸显,对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的长期合作充满期待。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文军总结指出,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对于学院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更加注重项目的品牌化发展,将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优化教学师资分配,丰富课程开展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利用项目的研究成果,持续推进公益慈善教育事业发展。

2021年,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育项目将进一步汇聚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学校、学院等多元主体力量,持续践行研究带领、课程赋能、实践驱动的 “RCP”育人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会议合影
图片|余若秋、胡 颖
文字|陈 颖、丁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