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乡村里的中国》观影会顺利举办

作者: 发布日期: 2020-04-23

我们好像习惯了从‘中国’的角度往乡村看,得出许多高屋建瓴、高度统一的结论,却忽略了从‘村庄’的角度往‘中国’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417日下午3点,在因疫情无法返校的特殊时期,我们举办了一次特别的线上观影会,并邀请到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赟老师作为嘉宾,一同欣赏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围绕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373天的乡土故事展开,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平凡而又悲喜交加的乡村生活。

 在观赏完这部纪录影片后,陈赟老师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视角和线索进行了简要点评,鼓励同学们从乡村看中国、从自身的农村生活体验等方面来评析影片。“大家能够从这部片子中感受到一个非常‘中国式’的时间,用24节气来标记各个时间段,以一种按照自然时间,而非国家时间或是城市时间的方式来推进这个世界,符合日常的观感。这里面的矛盾冲突也是慢慢浮现出来的。”

这番精彩的话引得同学们纷纷发言回应。徐慧慧同学梳理了纪录片的部分内容,阐述了她的一些思考:“首先,我看到了现在的土地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农民自身也存在缺乏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问题。杜滨才的故事也折射出了当下农村单亲家庭的艰辛……”引出了本次观影会的一大主题“农村最后是否会走向终结?谁来拯救没落的农村?” 



徐慧慧的发言引发了同学们对乡村问题的共鸣,林佳昕、董依凌子、杜玥同学纷纷都以自身对农村的认识与思考回应,他们援引了费老的《乡土中国》,或是依据课程中的知识阐发作为城市新一代如何看待城乡之间的时空乃至价值观的差异。 

对于同学们讨论中提到对片中的乡村的距离与陌生,陈赟老师如是回应道“我希望大家重视「时间感」的问题。这部片子的拍摄时间是2012年,它所呈现出的农村的状态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用学术语言来说,这是有关中国社会的分层和断裂的问题,断裂,一方面是指社会上各个阶层的断裂,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的断裂。“同学们在讨论中提到对“那个年代”的陌生感,点出了这种分层和断裂如何塑造农村的伦理准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观影结束后,陈赟老师分享了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比如张晓刚的《家庭》系列——高度符号化的中国家庭成员形象;罗中立的《父亲》——写实的技法刻画现实的风霜,她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到过去那种时代感、地方感,以及那种时空差异,走进如今城乡之间那道巨大的伤疤。

乡村该往何处去?”陈赟老师说到:“在乡村,‘出了人命才是理’,村落内的共同体除了死亡之外,都诉诸于村庄的‘道德’。人先是作为村的人,其次才作为国的人。当人们以国民的身份自居争利,就可能发生与村的冲突。”听了张磊、吴志鹏对于张书记处理村民矛盾方式的感慨,老师由此引出:“国家是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在乡村呢?你看那个张书记,在村里没有什么权威,这也体现了权威在农村的消弭、治理结构的崩溃,原先建立在村庄的权威在国家力量的影响下没落,共同价值也空心化了,造成了村落的衰败解体。”

乡村该走向何方?”这不仅是本次观影会思考的主题,也是身为中国社会人对乡土世界、未来命运的一种深切关怀与历史责任,陈赟老师更是鼓励我们,作为社会学学子的我们要勇敢地挑起担子,走进乡村,书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