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喜报 | 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获称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03-11

社会工作系女教师占比 71%,副高以上骨干教师占总人数的50%,女性教师比例高,教师队伍年龄比例和职称比例均较为合理。作为一个国内新发展的专业以及社会发展学院新建立的单位,社会工作系自 2008年招生以来,一直全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在学校妇委会和学院党政的关心和支持下,社会工作系的全体女教师立足岗位,团结奋进,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社会工作系获得2018年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受到上海市和学校各级主管部门的隆重表彰。近日,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工作系教授熊琼作为代表领奖。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社会工作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女教师们具有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建设、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强的使命感。结合专业背景,社会工作系老师秉承“真正的教育是生命的流露,用生命影响生命”、“助人自助”等理念,在教学、实习督导以及日常生活中都以谦逊、鼓励、尊重、包容的姿态与学生相处,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也帮助学生解答人生困惑,协助其克服困难和挫折,陪学生共度成长路,部分女老师甚至开放自己的家庭接待学生,了解学生状况,是学生们真正的人生导师。

因此,文军教授领衔团队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立德树人教师团队”,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等。韩晓燕老师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党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吴越菲老师入选上海市“晨晖学者”奖励计划,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党员”称号。赵鑫老师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新星”、华东师范大学教学贡献奖”等荣誉称号。社会工作系团队获得校“十佳好人好事”荣誉,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称号等。


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工作系女教师一直探索以专业化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凸显社会工作实践性特征,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首先,为了保障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前沿性,社会工作系女教师努力钻研,建设了一系列以《社会工作理论》为首的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并积极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了保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社会工作系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互动、形式多样,采用讲授、报告、辩论、角色扮演、体验历奇等与主题内容相匹配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达到对课程内容良好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为了实现理论和实务的对接,社会工作系女教师以实习基地为抓手,通过实习课程、实习督导、实习项目、实习总结等环节,升华学生对于理论的思考和掌握,培养学生实务能力,使得学生在项目中不断反思和提升,开启了“校社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双赢新思路。韩晓燕教授两次领衔团队分别在2013年和2017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文军教授的课程成为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以学术研究为龙头,保持科研创新活力。社会工作系一直强调强化主讲教师的学术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近几年来,社会工作系教师通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途径发表了大量有关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论文,大大丰富了社会工作系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正面影响。文军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社会工作系多位教师参与“社会工作流派译库”系列作品的编译工作,翻译了多本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作品,在专业领域产生较大影响。韩晓燕教授编著了《青少年正面成长》系列教材6本,编著了《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以书代刊本4辑,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获得良好社会声誉。

何姗姗老师带领学生与上海市儿童医院社工部合作,从社会工作干预品质化与品牌化角度出发,开展“妈咪宝贝帮”0-1岁婴儿家庭的新手妈妈育儿支持公益项目,在此实务的基础上,探究新的干预模式进行推广,成功地将自己的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展示了社会工作系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果和影响,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不断提供新鲜力量以及新的视野。


以社会服务为己任,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在高工作量、高科研压力的背景下,社会工作系女教师仍然坚守专业使命,投入到大量的社会服务中。社会工作一直强调对每个人价值的尊重,强调社会公平,践行对每一个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权利的维护。在专业使命的感召下,同时也是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的背景下,社会工作系的多位女教师投入到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建设中,韩晓燕、柴定红、吴同等老师将专业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在上海及周边多个地区,以家庭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等手法服务居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社会工作系女教师带领学生创建的“大哥哥大姐姐计划”服务项目已开展常规活动 1500次,大型活动 70次,参与服务志愿者超过 700余人,服务人次达到 5000余次,获全国“首届优秀社工项目”二等奖、上海市五四奖章集体、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等荣誉称号,受到解放日报、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大大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影响力。

除此以外,她们还心系民生,关心社会中的女性及女性群体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韩晓燕教授在杨浦和浦东以及江苏太仓、柴定红博士在闵行和静安、吴同博士在普陀等地针对新移民和有困难的个体和家庭开展家庭和社区发展项目,促进当地妇女群体的增能,增加了家庭在抵御社会风险方面的能力,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工作系还与普陀区长征镇成立沪上第一个青年社工学院,联手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系女教师群体在专业培训课程设计和授课上做出很大贡献,在全市其他区县亦有人才培养行动,目前,还计划将共建社工学院模式推广至浙江、江苏等地,为更多地区的专业人才培养做出努力。

社会工作系已经在上海市成立近五十家实习基地,分布于社区、医院、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等,在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同时,为当地社群提供养老、助残、心理辅导、教育等多方面实务服务,服务近 5000人次。其中实习基地上海市第一福利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被评为上海市研究生实践示范基地。

近年来,社会工作系还开展了针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活动,到江西站塘等地进行教育扶贫,运用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相关知识,以课堂教学和家访等方法,开展儿童增能活动,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自我效能等多方面开展实务,取得较好的效果,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

开展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全力支援鲁甸抗震救灾。2014年,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文军教授率博士研究生团队赴鲁甸地震救灾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重点推进了灾区的心理与精神、人际关系、组织、社会与文化、生计等五个层面的重建。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专业价值和社会责任,展现了高校师生精神文明的新风貌,获得2014年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奖,受到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以团队建设为抓手,提高内涵建设水平。社会工作系已经初步形成了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书记熊琼教授、副院长兼系主任黄晨熹教授以及韩晓燕教授四人为首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他们分别在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以及青少年与家庭研究等方面各有建树,带领我系教师不断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教研道路。虽然我系女教师队伍不算庞大,但9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学位或者国外修学经历,且每位女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各有不同,大家有机联系、互为补充,甚至于国内还未起步但是未来大有需求的方向,如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也有涉猎,专业结构十分完整。

与此同时在女教师发展方面,社会工作系一方面借助学校推行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任课水平,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新老教师间的传帮带,以新老教师特定课程的合作教学、经验分享、课堂观摩、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新教师能力,实现新老教师课堂技能的传承和发展。此外社会工作系还设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基金”以及“青年教师学术午餐会”辅以项目组建和专著出版等方式,使新老教师间更好地交流教学科研经验,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整体提升教师团队教学科研能力,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目前,一个团结向上,和谐进取的社会工作系正在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努力拚搏,奋发图强,以百倍的信心和干劲,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