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

作者: 发布日期: 2020-04-26



423日(周四)下午三点,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中心联合创始人与理事长刘悦来老师来到《社会公益与创新》的课堂,进行以“重建信任,种下希望”为主题的讲座分享。本次讲座以腾讯会议的形式线上进行,由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的薛红老师主持,经济与管理学部的易虹老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施芸卿老师参与点评。



刘悦来老师首先给大家科普了一下景观设计,并且以图片和实例来说明当前城市景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城市绿地设计单一单调、违反人性,小区草坪荒弃光秃甚至成为“私家菜园”。刘老师认为,一方面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景观设计的现状所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是暴露了城市化的快餐问题以及社会对社区更新在理念上的认识误区;另一方面,这些问题背后是管理部门的缺席,更是由于普通民众对社区空间再生产和场所营造的参与度不高,也就是说居民对他们生活的空间缺乏自发建设和自我管理。


公共街头绿地对居民并不“开放”

小区居民自发的绿化和美化家园


刘悦来老师通过三个具体的个案,来展示他和他的团队如何通过“社区花园”不仅仅改善社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


百草园

第一个案例是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的百草园。刘悦来老师提到这是一个老小区,曾经这里的绿化景观了无生气、乱象丛生,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居民意见征集、景观平面图设计与小小景观设计师的培训活动,不仅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也让该地的少年儿童体会到景观设计的乐趣,并成为所在社区建设更新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在植物品类上,刘悦来老师摒弃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传统植株,转而选取艾草、薄荷、迷迭香、鱼腥草等集观赏与食用价值为一体的植物,既保证了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安全,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来自各个年龄段的共同参与,使得社区大家庭的和睦在赋权过程中得以实现。“设计、营造、维护、管理”,百草园的成功营建是公共建设在私权领域中的一次突破。


改造后的百草园


创智农园

第二个案例是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创智农园。该地是典型的都市隙地,在更新前是一片弃置荒芜的空间,五角场商圈的现代繁华和上海财大老小区的破败在此地形成强烈的冲击对撞。在满足城市绿地验收标准的前提下,刘悦来的团队在此地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完成了一次社区沟通共享的先锋实验。一反城市绿地建设单调刻板的常规,创智农园开辟了自然植物、池塘、堆肥区、沙坑、木屋等多样化的场景,使这片城市农园成为不同年龄和职业的居民的共同乐园。居民们在此亲近自然、共事耕炊,也一同参与高校教师的讲座和读书会。


创智农园开展多种活动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于海教授对创智农园的实践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农园“把种植带回都市,把劳作带进课堂,把互动带回邻里,把生产带入生活”,“以自然教育和自然种植的活动,整合过去几十年由资本化空间生产带来的人与人的疏离”。此外,依托农园进行的“拆墙行动”对打破新老社区隔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一扇“睦邻门”打开了社区共建共处的新天地。


睦邻门”两边的小区居民带着孩子们在拆下的墙砖上画画


SEEDING行动

第三个案例是20202月开始的SEEDING行动,这是邻里守望互助的一次崭新尝试。该行动由四叶草堂和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共同发起,经华南SEEDING联盟与北京SEEDING联盟联合共创,使“邻里”概念中“熟悉的陌生人”形成了更深的联结。



新冠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对他人的更强防范与戒备在个体中弥漫;居家隔离的生活方式,强化了邻里之间的疏远与隔阂。让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成为社区空间生产的参与者,是刘悦来老师对社区营建能直击内心、形成立体网络的希望与创想。SEEDING行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呼吁大家从自己的阳台开始,为社区添一份绿意,并通过无接触的种子传递方式,实现从家庭育苗站、楼道种子交换站,到多方协助看管的综合种子接力站、街角绿地的植物漂流装置等逐级扩大的接力。


刘悦来老师演示种子传递


团队成员对种子工具包进行了创意设计与生产,在其中加入“爱心告示板”、“种子宝盒”等部件,并配以宣传海报和播种小指南,鼓励居民通过DIY手工制作完成种子接力站的组装,有力推动SEEDING的传播和参与。同时,刘悦来老师首次尝试用线上的方式,指导社区现场放线,由社区居民运用废旧的栅栏、竹竿、砖块等工具,自主完成花园搭建,实现形式创新与影响扩大。


种子接力站案例


通过社群赋能的方式,SEEDING行动实现了家庭健康生活、社区自主实践与基层社会治理三者的融合,并以上海为原点向外辐射,形成全国影响力。此外,SEEDING团队希望到2040年,能在上海帮助2040个社区花园的诞生,并推出“社区花园学校”——社区花园伙伴成长计划,助力“花开上海”愿景的实现。


未来上海社区花园发展蓝图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促进公共空间复合使用、调动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是当前都市空间管理与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而刘悦来老师及其团队正以社区花园为载体、以参与式社会创意为核心推动社区营造,鼓励公众关注社会议题并参与社会创新,做到商业与公益结合、经济与社会共进步。“For Our Productive Communities,美丽家园、美好社区的共建共享,是团队的共同理念。


SEEDING:重建信任 种下希望

在互动环节,师生之间的交流给了参会者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经济与管理学部的易虹老师谈到了他们房地产专业在居住区规划方面现在也关注如何在社区内部更好的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现在的小区都是采用“门禁社区”,但是这种纯粹基于安全性的考虑实际上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道围墙。所以她非常感动在创智农园的“睦邻门”,打破了高档小区和老小区的隔阂,社区居民在共同的空间中和谐共处。易虹老师认为,在疫情期间,创智农园还可以开放给居民,让大家有一个放松活动的场所,它能够这样做就是因为去农园的人们都是互相认识、互相信任、没有了“心中的围墙”,即使在病毒肆意的时候大家能够共建“安全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施芸卿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她作为城市社区的研究者,一直在关注北京和上海的社区营造的发展,她总结了三个阶段性的发展,从空间的商品化,文化的商品化到日常生活的“社群化”。在现阶段,如何打破“公”和“私”的边界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因此施老师认为刘悦来老师把“家庭”作为一个核心的力量纳入到社区建设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同时,她提到这次疫情,当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隔离”时候,人与人之间“连接”的重建更加有必要。因此,她表达了自己对SEEDING团队在疫情造成人际隔离的状态下,实现无接触互助与线上线下结合的感动,并认为刘悦来老师的实践有效填补了自上而下组织管理方式的缝隙与空白,提升了日常生活的温度与幸福感。

社会发展学院2018级社会学的本科生梁梦婷也结合自己所在小区的“种菜”现象向刘悦来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得到了刘老师耐心的解答与鼓励。


三位老师跟同学们交流互动


本次分享持续近两小时,除了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公益与创新》课程和经济与管理学部的《居住区规划》的同学参与,还有来自上海、昆山、北京等地参与SEEDING计划的居民参与,讲座在线人数总共有80多人。刘悦来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意识到,社区营建不仅是城市规划设计问题,也与人际交往、邻里和谐密切相关。“重建信任,种下希望”,你我的每一份积极行动和互信互爱,都可以使彼此共同的社区与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刘悦来、易虹、施芸卿和薛红四位老师一起连线和将近80名参与者共同讨论

大家齐参与,共同打造共同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