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百场讲座,暨城市社会与文化讲坛2019年第二讲,暨王富文民族研究纪念讲堂第五讲在法商北楼525室如期开讲。本次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民族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江华老师。张江华老师带来了题为:“科举、商品化与社会平等:清代广西土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的文章分享。人类学所的黄剑波老师、刘琪老师、吴旭老师等列席参加。下午15:00讲座准时开始,黄剑波教授首先对于各系所慕名而来的学生介绍了王富文纪念讲座的历史渊源,并表达了对王富文教授的深切缅怀。张江华老师也同时表达了对王富文老师的怀念。
张江华老师从光绪十八年(1892年),太平土州出现的一块石碑说起。太平土州位于今天的广西境内的崇左市大兴县,是清代广西“改土归流”后剩下的43个土司地区之一。石碑陈述的是该地一个历史过程的延续。自明清以来,朝廷的“教化”政策与科举的推进导致该地区所出现了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紧接着张老师带我们从大背景出发,介绍了清代广西土司社会与土地制度,因为社会分层依赖于土官授田确认,并依据于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土地被区分为不同范畴。张老师指出,这是一种与其他壮傣地区类似的人力控制与土地控制相结合的制度。随后张老师分析了清代土司地区科举制度的演化,梳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清初至康熙四十三年(1652-1705年)——“为土司弟子入学”,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三十三年(1705-1768年)——客民的“入籍”与“冒籍”,1731年,“准外省及本省别府之人入籍考试”;1760-1767年,清理”冒籍”现象。
以此,张老师引出了当地身份的商品化与社会流动,从田野获得的材料中可分析出客民土著化的三种方式;身份是可以购买的:用钱购买的科举身份,通过科举,从土司的“民”变为国家的“民”。最后张江华老师通过广西的例子,认为,科举被认为给社会带来了社会平等和流动,社会平等是强调参加科举的资格塑造了“民”的身份,摆脱人身依附;其次张老师通过岸本美绪对清代冒捐等的研究结论指出:科举实际具有“平等”与“自由”的涵义。也正是因为这两点,我们看到科举重构了壮族土司社会,而壮族土司社会成员,因着科举的推进,借助这一时期的“商品化”倾向,一步一步地将其社会地位提升至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从而达到的“文明化”进程。
讲座最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张江华老师一一进行了回应。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