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讲座纪要:当代中国的生活革命与中国民俗学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04-01

     2019329日,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应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之邀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525分享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的生活革命与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有民俗学所前所长王晓葵教授、民俗学所的王立阳老师、中村贵老师、李柯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胡艳红老师、上海大学石圆圆老师,以及校内外的博士后、博硕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五十多人。



周星教授首先向在座的诸位师生讲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中国都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向成为一个工业国家,全国范围的“生活革命”开始展开,都市生活方式大面积确立。这样的社会背景为长期以来始终倾向于以乡村传统为对象的中国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周星教授随后以他搜集的数据来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城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让大家充分了解到了当代民俗学的反思与研究转向的国情背景。



紧接着周星教授谈到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变革惠及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均出现革命性的变革,例如从“饥饿年代”到“饱食年代”再到“浪费/美食年代”的饮食变化,从“制服社会”到“服装自由化”的服装变化,居住条件的改善、器用现代化、厕所革命,等等。现代社会的“日常”和“理所当然”被不断的刷新。周星教授着重讨论了生活革命的可能性,和大家分享了日本民俗学对“生活革命”的定义以及日本民俗学者对这种日常生活的骤变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时还提出中国生活革命的特点,指出:“民俗学者要对自己身边发生的生活革命有所察觉”。第四部分内容周星教授主要分析了生活革命给学术界带来的新课题,敏锐地指出了中国学术界目前对乡村研究和乡民生活现代性的忽视问题,也指出了很多民俗学者把莫名的乡愁寄托于“故乡”或者“异域”,试图让“民俗”之“民”永远停留在美好过去的这样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大家深刻的反思。

最后,周星教授提出我们需要走出和超克“乡愁”,反思了民俗学作为“现代学”如何超克乡愁,他提出现代民俗学应该以朝向当下的姿态,以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以当代民众“全部的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他的独到见解为在座的各位师生听众打开了新思路。



讲座后,大家就讲座的内容提出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王立阳老师就生活革命如何跟民俗学的传统感性、情感勾连提出疑问,王晓葵教授提出放弃“传承”带来的民俗的研究范围扩大了,但是方法不知在哪里。中村贵老师提出,生活革命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找到问题意识?有何途径去认识?周星教授一一给予了回答。徐赣丽教授提出民俗学要做出自己的贡献首先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让现实激发我们的问题意识,民俗学者只有做出出色的研究才能证明学科的存在,不以“民俗”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是民俗学研究,并且就现代民俗学研究没有自己的传统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引发大家思考。大家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在座的其他师生也就自己的相关经验与周星教授进行了交流。



这是一场既有文本表达与现场互动,既有研究经验分享与反思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内容充实,讨论热烈,持续三个小时。结束后围绕讲座主题的各小群体的讨论仍在继续,大家纷纷表示所获颇丰。

图片提供:杜凯月

文稿提供:王佳慧

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