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简讯 | 刘湘晨:《西极地》展映及交流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04-03

2019328日下午4点,MODO人类学影像展第三期暨刘湘晨民族志电影展映系列的第二场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主楼402天堂电影院如期举行。著名纪录片导演、影视人类学家、新疆师范大学刘湘晨教授带来了纪录片《西极地》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此次展映由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老师主持,传播学院聂欣如教授和人类学研究所刘琪副教授评议,城区学院孔翔老师以及其他学院同学也参加了本次展映。


(刘湘晨老师)

在影片播放前,刘湘晨老师对本次民族志系列影片拍摄的初衷以及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首先,就拍摄的对象而言,此系列的影片选取新疆五个不同海拔带的民族进行拍摄,此次展映的是海拔4000米左右的柯尔克孜族的生活场景。刘老师认为在海拔高度8000多米的新疆,不同的海拔带会呈现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态,能将人类学的文化空间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这个文化空间中从节日志、口述史、记忆等多种层面,用影像的方式构建立体的文化空间,以直观的、清晰的视觉角度展示这一空间的社会状态、民族文化,无疑是极具震撼力的。

其次,就节日志而言,节日仪式是这个文化空间的一个侧面,在当代语言、服饰等各种多样文化加速消失之际,尽可能保留民间的、具有象征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节日,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它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因为影片的意义不仅限于对节日直接的表现和记录,更重要的是探讨承载、支撑一个节日事项背后的文化、地理、历史原因,以及传统节日对当下民族的影响和民族对节日的理解,甚至文化的整合、融汇的整个过程。

最后,从影像方式来看,自早期的民族志影片《北方的纳努克》时起,影像所展示的对异文化的关注以及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共谋到今天依然存在,用影像的手段作为学术的记录、表达方式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影像发展到今天,最深刻的变化在于影像已经成为了具有独立人格的学术表述,镜头取代文本的概念、词汇成为新的思维介质,影像不再是辅助性、被动性的工具,即人类学家可以用镜头来进行记录、思考和判断。

(刘湘晨老师)

随后,刘湘晨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他在中国地理最西点,一个由柯尔克孜族组成的牧村卡拉提所拍摄的生活场景。在这个偏远的西极地,既有传统的邻里合作垛一个馕坑、在长老和亲属的见证下年轻夫妻分家立户,以及古尔邦节来临,盛大的祷告仪式之后牧村所有人宰牲与分食的团聚场景,也有现代的服饰、排球以及第一家商店的营业画面。在这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该地的日常生活与节日庆典的诸多方面得以呈现,其中蕴含着的宗教信仰、地位差异、性别分工与合作等文化性的内容也以影像的形式展示出来。

影片放映结束后,刘湘晨老师对影片的一些内容进行了介绍。刘老师表示,柯尔克孜族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地方,如在宗教信仰上,新疆的卡拉提社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对其整合程度极高,而塔城一带的柯尔克孜信仰藏传佛教,东北柯尔克孜则信仰萨满教,地缘位置对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另外,在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两种时态表现的十分明显,既有经典的文化状态描述,又有现代变迁场景的呈现。作为影视人类学的影像文本,它准确的对这个文化空间的文化状态进行了描述,其文化场景的细节,能表现出这个文化空间中柯尔克孜族父老乡亲的状态。如馕坑的制作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分家体现了长老的价值,即合法的分家程序必定要经过长老的见证,随后的分食实际上是一个加持仪式,是认可这个关系的体现。在对节日本身的描述中,以男性为主导的清真寺活动以及在这个特殊时刻两性角色的差异、分工也得到了体现。

(从左到右:刘湘晨、聂欣如、刘琪、黄剑波老师)

在讨论环节中,聂欣如老师首先从拍摄的技巧、画面的呈现等方面对影片提出了赞赏,另外对影片中未呈现的分家前年轻夫妻与父母间的财务使用和分配状况表示好奇;刘琪老师针对日常生活与宰牲节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影片从世俗的日常生活过渡到神圣的宗教生活是否隐含拍摄者的某种意图提出了疑问;孔翔老师从地缘环境与文化心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当地地毯的使用以及水资源的使用问题;黄剑波老师就商店的经营、排球的传入等现代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具体过程提出了相关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刘湘晨老师进行了一一回应,下午6时许,本次人类学影像展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