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社会记忆与中国研究:现状与展望”讲座简报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05-28

5月21日(周一)下午14时至16时,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钱力成主讲的题为“社会记忆与中国研究:现状与展望”的讲座在法商北楼525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办,姚泽麟老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董国礼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的李明洁教授、社会学系的刘拥华副教授、人类学所的朱宇晶博士以及二十余位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钱老师以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的一句话开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颅”,以此来昭示记忆的重要意义。社会记忆在包括认同、权力、民族主义、文化创伤、灾难、性别、族群等各个研究领域都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接着,钱老师分三个阶段简要介绍了西方关于社会记忆研究的源起和发展历程。首先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理论奠基阶段,发展到80年代出现记忆潮的阶段,最后到了当下的全球性记忆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关注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社会记忆研究的奠基者哈布瓦赫所提出的“记忆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这一最基本的问题意识。

关于中国学界的记忆研究,最早的代表性作品可追溯到90年代中后期景军老师的《神堂记忆》。但中国学界直至2000年后才有较多的作品问世。钱老师经过梳理认为,关于中国学界的记忆研究,可以分为三种视角,分别是国家权力视角、社会群体视角和历史变迁视角。纵观既有研究,钱老师认为,中国学界有关社会记忆的研究始终是国家在场,而且研究者一般都有强烈的底层立场与社会关怀。

相比起来,西方学界有关中国社会记忆的研究目前仍可以说是空白,钱老师用“失语”一词表达了这种现状。因此,他认为,社会记忆和中国研究之间在未来能够在议题和理论方面“互通有无”,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

问答环节,多位老师和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钱老师一一回应。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