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院务公开  团委工作

“假如梵高出生在中国”讲座顺利举办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04-28

201941715:30,题为“假如梵高出生在中国”的讲座在法商北楼525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方军主讲,我院社会学系姚泽麟老师主持。来自各个年级和各个专业共20余位同学参与了本次讲座。

首先,主持人姚泽麟老师简要介绍了方军老师,并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方军老师便开始了本次讲座。方军老师从“艺考热”的现象引入话题:2008年艺考成为热门,艺术生占高考生的5.5%。接着,他介绍了艺术生的考试生涯:高二结束的7月在画室开始零基础学习、12月参加统考、3月参加高校的校考、6月参加高考,过程相当紧张高压。


方军老师开讲


在文献综述方面,方军老师推荐了以下几位艺术社会学研究者:Pierre Bourdieu提出了文化场域的概念,认为创作者受自己的地位约束;Richard Peterson以文化生产视角写了《制造乡村音乐》;Howard Becker著有《艺术界》,认为艺术是合作完成的,合作是通过惯例实现的,但是惯例也约束了创造力;Pierre-Michel Menger则认为艺术家是工人。由此,方军老师引申出关键议题:艺术考生如何平衡考试制度所带来的约束与艺术创作的自由。

以往大家认为艺术生只有两种——学习很差,试图通过艺考走“捷径”的学生和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而方军老师通过调研,指出还存在另一部分艺术生——其本身文化课成绩不差,但为了争取上到更好的大学而选择艺术考试。为了获取一手田野资料,方军老师选择了北京的两家艺考培训画室,分别位于市区和郊区。他用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进行调研。其研究发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如何平衡短期目标(通过艺考)和长期目标(职业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艺术与工艺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学习技艺与忘掉匠气之间的矛盾。

方军老师的研究田野资料丰富,且讲述幽默风趣,期间他讲述了许多调研时发生的趣事,也展示了画室训练学生画照片的机械训练手段,并通过大量现场照片让在场同学感受到艺考培训画室紧张激烈的氛围。


方军老师在互动环节问答同学们的问题


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发问,方军老师一一作了回应。他认为艺考给文化考试中落选的学生们提供了第二次机会,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艺术考试是阶级上升的阶梯”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只是由家长、培训班、原高中老师、艺术院校和社会所合力建构出的神话。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追问问题

2019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