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沐风化雨。4月2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半课主义”第二期圆满落幕。“半课主义”,可谓课虽半而功不减。此次主题是“质性研究方法”,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耿曙研究员主讲。该系列讲座共计三次,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质性研究中的核心议题和实际操作展开,吸引了院系内外众多学生与学者的参与,并受到广泛好评。
4月27日晚上6点,“质性研究系列讲座”第一讲“如何开展田野调查”以腾讯会议直播的形式准时开始,姚泽麟老师担任主持人、致开讲词,直播开始后,在线观看人数迅速攀升近千人。本讲围绕“搜集研究素材”展开,耿曙老师以生动形象和风趣切实的精彩语言阐述田野调查与访谈方法。首先,耿老师讲述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与乐趣,说明“没有田野就没有质性研究”。其次,耿老师从自身的田野经验出发,向大家介绍了如何进入田野、田野调查的具体手段以及如何选择田野点、选取被访人。耿老师尤其通过丰富的细节讲解了访谈中的技巧和原则,强调判断“情境”的重要性。最后,耿老师也提醒田野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辛苦与挫折,叮咛听众“方法需要实践,不能纸上谈兵”,要在实践中锻炼访谈。
4月28日下午1点,第二讲“设计案例研究”在法商北楼425举行,同时进行线上直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刘拥华教授、人口所卿石松副教授、社会学系黄超博士出席讲座。讲座开始之前,文军教授向耿曙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赠送社会发展学院院旗。
耿老师此讲的核心议题是“如何设计案例研究”,提出“质性研究如何理论,关键在于研究设计”,而质性研究必然是案例研究、质性方法必然是案例比较,但质性研究中的多数比较分析推论不够严谨,因此,如何案例比较才能实现有效推论?围绕此一核心问题,耿老师从界定案例、选择案例、研究案例和总结案例四个步骤为大家做了深入而详尽的介绍。首先,通过控制比较和避免选择偏误来采选案例,常见案例设计有单一案例、比较案例和扩大编译三种;其次,进入案例研究操作阶段,从分辨异同开始、以建立类型推进、再进阶到“因果五法”和交叉分析;最后,在案例比较的总结阶段,主要通过归纳与演绎的途径进行提炼论证:归纳则分为归纳总体图像和归纳因果关系两种。案例发现需要通过解释机制来阐述,有结构形式(合理联系)、化约形式(微观基础)、过程形式(多重印证)三种具体解释机制,同时,耿老师也提醒更细致的案例总结还需要系统的素材分析。其后,耿老师以自己对沿海两个相似的县级市社会保障发展状况的案例比较分析作为范例,更为清晰地阐释了本讲内容。
分享结束后,现场反响热烈,来自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不同阶段的三名学子分别向耿老师提问,耿老师一一答疑解惑。最后,刘拥华老师做总结发言,对耿老师表达感谢。
4月29日晚上6点,“半课主义”第二期的最后一讲“案例理论论证”在线上准时开始。讲座由社会学系黄超老师主持,刘拥华老师与姚泽麟老师在线与会。在经过前两讲对于“研究素材收集”和“研究案例设计”的讲解之后,耿老师更进一步围绕“如何提炼理论论证”展开对质性研究分析的阐发。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质性方法的介绍,如何选择质性方法、何时选择质性方法,并对质性方法的优劣进行思考,回应了对质性方法的质疑;第二部分是对结合了演绎与归纳的社会科学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详细阐述,扎根理论是指“找出有所着落(经验)的理论”的着根分析方法(耿老师特意为“扎根理论”正名,称之为“着根理论”)。在进行着根分析时,往往需要借助分析工具,耿老师以手工做法为例,借由分析长表、案情矩阵、和思维导图三种分析工具讲述了内容编码和论文写作的联系与流程。最后一部分,是以范例讲述如何通过田野来进行理论研究,耿老师以自己对基层政府压力型体制形成源起的研究为示范,从问题缘起、思路启发、调研方法和鉴照理论等研究全貌展现了从素材收集到质性分析、理论论证的实际操作过程。耿老师表示,了解扎根理论之后,还需要具体落实,不能按部就班、按图索骥,而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本次“半课主义”第二期,耿曙老师通过三次讲座,围绕“搜集研究素材”、“如何设计案例研究”、以及“如何提炼理论论证”对质性研究进行了精简实用、完整深入的分享,带给社发学子在课堂之外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输入与思考启迪,因而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与热烈参与,达到了极佳的效果。同时,社会学系依托线上平台,主动分享学术资源,让“半课主义”的成果得到了最大化共享,“半课主义”的理念亦有此得到了认可与推广。
附:征得耿曙老师的同意,我们翻录了三次讲座的全部内容,供有需要的老师和同学参考学习。百度网盘的连接:https://pan.baidu.com/s/1wOdPQbzfG8hXeqCpeYBLsQ,提取码:i4g0。
撰稿:焦文康
摄影:焦文康
审核:姚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