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中国社会学会2022学术年会“时空社会学论坛:时空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演变”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7-15

2022714日,由中国社会学会时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办,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协办的中国社会学2022年学术年会“时空社会学论坛:时空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演变”,通过在线会议的方式成功举办。参与本次论坛的学者们共同围绕时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时空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时空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治理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和热烈的讨论300余名学界同仁参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时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文军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时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成伯清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时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景天魁研究员发表致辞文军教授首先对参与本次论坛师生们表达了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举办背景,同时指出“随着不确定性时代的来临,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冲击,时空的分延与重组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系统的抽离化使得周遭的诸多社会现象开始超出人们搭建的各种可能性隧道之外,对此需要将现代化议题置于新时空背景下进行讨论尤其是针对整体性、系统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更是需要提前做好预判和规划从而更好地面对现代化实践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这就需要广大的青年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加强针对性研究成伯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时空不仅是日常生活体验的基本维度更是社会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概念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向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结的复合化概念其中的核心便是蕴含于其中的独特秩序结构社会学应当对给予充分的关注,并适时建构一套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时空概念体系”。景天魁研究员在致辞中提出:我们在当前对于时空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延伸与拓展恰逢大好的时代机遇,不论是个体家庭还是社会、国家,可以说各个层次、各种领域中都逐渐涌现出了大量独特崭新的时空景象时代既然提出了重塑世界时空秩序的重大问题,我们就应该对此有所回答,对开拓时空社会学研究作出中国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教授致辞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研究员景天魁致辞


本次论坛共分为个单位,分别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高和荣教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敏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何健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每个单元有个发言人和一个点评人,研讨发言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治理、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等领域。

第一单元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主持。本单元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刘少杰教授、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顾金土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刘军教授、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周晨虹教授、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程中兴教授五位发言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主持第一单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刘少杰教授元宇宙热潮的演化逻辑与扩展根据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元宇宙热潮逐浪排空的新时代,一种新的空间已经不可回避地呈现在社学研究面前,其中“元宇宙不仅是数字、网络和智能技术支持的汇合,也是这些技术汇合而支持的崭新社会,对此应当改变单纯面向经验事实的研究方式,在经验现象中探究规定行为与思维的集体表象和社会制度,对元宇宙作出当代的现象分析与理论概括”。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刘少杰教授发言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会学系顾金土教授和博士生李玲剖析了农村场域中屋顶光伏产品的空间扩散机制同时指出光伏技术产品在农村居民中的空间扩散可以分为首户接纳机制与用户拓展机制两个阶段,两种机制相辅相承共同促进作为新能源的屋顶光伏在居民层面的使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李玲发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刘军教授讨论了时空中的关系指出社会学名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关系的优势”命题在现实预设中所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面向未来蕴含钟表时间、衷情时间和具体空间的辩证思维更应当成为关系研究不可忽视的议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刘军教授发言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周晨虹教授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在城乡空间急剧转型中,城市边缘区成为社会失序相对集中的“风险空间”,社区空间失序风险在社区自然空间、政治空间与生活空间中展现并相互叠加,构成城市边缘区的独特“风险图景”。因此,为重建城市边缘区社区空间秩序,需要将城市空间治理与风险治理统合于社区治理实践中,并由此生成整合性治理框架。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周晨虹教授发言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程中兴教授云南多民族社区建设展开了讨论,其中多民族社区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基础在本质上从属于“空间的生产”,而“族际交往”则成为了洞悉这一生产进程的重要变量。他指出交往视域下云南多民族社区建设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同调不同步”特征反映了“大流动、大融居”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复杂性,对此需要因势而行,更好应对多民族社区人口流动之于族际交往的负向冲击。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程中兴教授发言


第一单元点评人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担任。田毅鹏教授上述研究做了精彩点评他认为刘少杰教授对于网络社会的关注十分敏锐,对于元宇宙的话语背景也出了相对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值得引起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刘军教授将时间社会学的概念纳入到关系社会研究的命题中,同时与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命题展开了反思性对话,未来具有进一步扩展和分析的价值。另外三篇论文也紧扣空间社会学议题其中顾金土教授和博士生李玲的论文还需要注意“农村光伏产品”的复杂性尤其是关注到具体农村场域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不可规避的结构性约束由于边缘空间的混乱中也蕴含着特定的秩序,因此周晨虹教授可以将城市边缘空间的内部风险和外部秩序统合起来,并进一步围绕秩序形成机制、关系处理机制等议题进行扩展;程中兴教授借助定量方法对云南多民族社区建设进行的研究也很好的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条从“社区互嵌”中走向“空间交融”的可行性策略,未来针对多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相关研究也可以延续其方法与视角展开持续的探索。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点评


单元由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高和荣教授主持。本单元有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张岳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茹婧副教授、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陶金钰、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覃云云、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孙亚男五位发言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高和荣教授主持第单元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张岳副教授“安宁空间”的转变与话语转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近代以来安宁空间所呈现出的公共化和专门化表现,其中的核心便是在继承“节省耕地”等传统实用主义内容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全新实用主义话语体系,这种全新的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矛盾与分歧更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安宁空间城乡差异。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张岳副教授发言


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茹婧副教授讨论了生态文明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空间转向的可能性问题,其中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相“切割”引发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的“新陈代谢断裂”其指出当下城市发展治理的空间转向是实现GDP思维主导的城市发展向满足人民美好居住生活需要的生态社区转变,而实现人民宜居的社区首要之义就是要实现社区空间的正义布局。

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茹婧副教授发言


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陶金钰在系统梳理尼尔·博任纳的新国家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两点启示,一是城乡融合与国家空间重组的各种更广泛趋势相联系,城乡空间融合面貌呈现出物理空间上的“马赛克”化与社会空间上的“千层糕”化并存的特征二是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表现出企业化治理特征,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创业推进城乡融合进程。


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陶金钰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覃云云应用流动性分析的视角,探讨了儿童教育流动中的母职认知和实践其中跨境学童的母职实践往往呈现出时间饥荒下的紧张母职和空间激增下的复杂母职并由此使得跨境学童的母亲同时面临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双重制约。

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覃云云发言


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孙亚男分析算法逻辑为平台资本时间套利创造的机会利基和平台劳动者在工作游戏化的薪酬机制中筑底竞争的现象将平台劳动市场视为“时间加速空间流动的并存过程也正是由于置身于被动流动的时空情境中,平台劳动者时刻感受到时间压力无力感,进而使整体的平台劳动呈现一种时间整体韵律节奏。

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孙亚男发言


单元点评人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沈红担任对上述学者们的汇报逐一做出了精彩的点评。沈红研究员认为张岳副教授对于安宁空间的追溯茹婧副教授对城乡结合部治理实践的讨论以及陶金钰老师对新国家空间理论的分析共同立足于我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分立到融合发展宏观变迁过程,而且都是针对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空间政策格局展开的相应思考。其中张岳副教授所提出的“安宁空间”极具人文关怀和价值关照,之后的研究可以在以下两方面思考:一是安宁空间是否也有相对应的安宁时间的概念二是不同文化视角下的选择和阐释是否存在相应的差异和影响;茹婧副教授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完整地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丰富案例材料陶金钰老师山东的调研经验为基础运用社会学的前沿理论回顾了中国的实践,十分具有启发意义。覃云云和孙亚男两位老师的论文侧重于实践社会学的成果并富有时空社会学的理论关照,两篇论文对于流动时空”议题的关照十分可贵,需要思考的是对于被时间和密集身份捆绑的研究对象来说,传统研究方法是否还具有适应性另外还需要考虑到集体团结社会支持在此类群体内部可能“生长”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沈红点评


单元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敏主持。本单元有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张霞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陆兵哲、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吴振其、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李晓娇、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王惠五位发言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敏主持第单元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张霞飞通过分析居住空间整合与中国城市治理转型,揭示了在城市治理转型过程中,配建保障房制度作为公共住房制度改革一种新模式,以权威主导性、制度关联性,目标多维性等特征,实现了城市居住空间整合的治理转型。这一治理转型对于强化城市科层内部的权力分配,政府对社会利益调控,政府对市场的规制产生深远影响。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张霞飞发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陆兵哲借助社会空间视角,将城市化诠释为城市性与乡村性的社会表征在村庄情境性空间内的互动过程。农村在城市化中经过多重“空间继替”,转变为具有多元空间意义的“后生产主义乡村”。这一空间分析框架规避了城市化研究中的线性转型预设、城市中心主义等不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陆兵哲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吴振其通过聚焦媒介传播的时间变迁和乡村公共性的空间转换,在框架提炼的基础上,以华北Q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发现高音喇叭经历了去魅化的角色嬗变,反映了国家权力不同介入程度的转变。面对人口流动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脱节,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村庄公共性再生产和社会治理重构的空间载体,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吴振其发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李晓娇从“人”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出发,运用社会时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身份、关系、资本三个要素剖析易地搬迁社区构建自我生产式社会时空的过程。解释了主体性身份缺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资本的连接能力不足的现状,建议时空重建要聚焦人的主体性、空间生活体验和社会时间质量。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李晓娇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王惠讨论了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邻里百家”“微治理”效用,发现新型农村公共空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活动场域,通过空间的生产实现了社会关系的生产,促进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了三治融合,并创新了文化治理。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王惠发言


单元点评人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王宁教授担任对上述学者们的汇报逐一做出了精彩的点评。王宁教授认为张霞飞老师的论文根据保障房建设中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为一个分析框架来分析空间整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侧重于对保障房建设后与高档房之间阻隔的分析因此需要考虑研究问题究竟是“空间间隔还是空间整合。陆兵哲博士的研究洞悉到了以往研究的模板化”症结,但其研究结果受到研究对象选择的影响,其研究的近郊农村的空间特征事实上是城市空间扩张所带来的城乡空间一体化以及制度阻隔的结果吴振其博士偏向于对远郊农村的研究虽然看到了乡村人口外流后微信群所发挥的公共性作用,但还需要思考的是“高音喇叭”更多地是执行上级政策,而“微信群”还涉及乡村社会的情感沟通,因此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对称性不足的问题;另外研究中所提及的数字技术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跨境直接互动结构下的,这种社会互动结构的改变也值得思考李晓娇博士对于易地搬迁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搬迁过程中不同家庭、不同群体的差异,其面临的增量机会、获取的利用率以及涉及的障碍问题是需要思考的王惠博士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公共空间供给以后带来的变化、功能和作用,可以进一步关注公共品短缺的根源、公共品不足如何改变、公共空间如何形成等,丰富研究内涵,同时在写作表达上需注意使用更加学术化的语言。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王宁教授点评


单元由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何健主持。本单元有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郭育松、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程永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刘雨航、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硕士生赵楠、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硕士生王皓五位发言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何健主持第单元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郭育松“双碳”背景下我国北方地区将清洁取暖技术引入农村解决散煤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面对新技术与传统社会的不适配,他借助技术节奏和日常生活节奏的双向驯化视角,将这一过程概括为多重节奏、不规律节奏和和谐韵律阶段,两种主要节奏的主动协调和被动妥协解释了不同家庭在面对新取暖技术介入时采取的不同使用模式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郭育松发言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程永杰剖析了云南怒江峡谷交通基础设施的过程,其历经人马驿道、简易公路与美丽公路三个阶段,既是当地现代化最典型的标识,也是地方社会得以加速的基础支撑与外在表征。在美丽公路的使用过程中,本地人的快速行驶暗含着以目标为导向的现代化期望;外来者的慢速自驾则体现出一种消磨时光的休闲意味,二者本质上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程永杰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刘雨航探究了教育扶贫实践的制度化问题西北K县教育扶贫中,“大劝学”行动的时空属性、脱域机制以及制度化反身性使其得以制度化。通过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与教育扶贫实践之间以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为媒介而进行的制度传递,教育扶贫实践超越了地方时空限制,实现了从非正式的“劝学”实践到正式的“大劝学”行动的制度化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刘雨航发言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硕士生赵楠基于公共性视角对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乡村小卖铺的公共性特征进行纵向研究,探讨其能够延续至今的内在机制,即其孕育、兴盛与变迁的过程,进而对由公共性特征折射出的乡村秩序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此揭示乡村秩序的延续与变化。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硕士生赵楠发言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硕士生王皓分析了时间作为权力、资源、结构以及情感等具象对新兴职业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总结了一种新的时间结构,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时间政治问题,也造成了职业内卷、职业风险与职业躺平等相关困境。由此,在新的时间模式下,需要跳脱出过于理性化的时间运用模式,重新思考自我与时间的关系,塑造新的生命时间。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硕士生王皓发言


单元点评人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郑作彧教授担任。对上述学者们的汇报逐一做出了精彩的点评。郑作彧教授认为郭育松博士的论文在段落的转换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逻辑之间的衔接,“节奏”这一关键词汇较为抽象,可以尝试引入“同时性”与“同步性”两个概念加以分析,此外结论部分的总结需要进行一些学理性的提炼。程永杰博士对于云南怒江峡谷交通速度“二重性”的考量还需要进一步聚焦实际问题意识,思考研究中“速度”一词的运用是否恰当,以及与理论的对话之处刘雨航博士的论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教育扶贫行动的制度化过程,对西北K县教育扶贫的行动进行一些学术性的编码,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一行动制度化过程的原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性内容,对其他劝学活动提供借鉴。赵楠硕士对于乡村小卖部的研究,存在疑虑的地方是小卖铺与公共空间的先后逻辑问题,它本身是否能代表乡村的公共空间,其留存是因其真正发挥了公共空间的功能还是因为乡村市场竞争力的问题。王皓硕士分析了网络化时代的职业问题,其在论文中使用的权力、结构、资源、情感等概念需要思考概念的使用基于何种标准,概念之间可否相提并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论文撰写的结构性,进行循序渐进的推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郑作彧教授点评


最后作为会议承办方文军教授和林聚任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文军教授在对与会者表达感谢的同时,指出“时空社会学的理论旨趣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诉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时空转型不仅仅是回应中国大变革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值得去探索的一个重要议题”。林聚任教授指出“本次时空社会学论坛无论是参与人数、学术水平还是组织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时空社会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同时也需要更多年轻的学者们参与进来,推动相关议题的研究,取得更多、更好、更高层面的成果”。至此,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时空社会学论坛:时空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演变”圆满结束。


文字:敖淑凤王云龙

图片:卢素文、方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