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的讨论愈演愈烈,那么民俗学学科的地方性研究应当从何处下手?为更加深入的探讨民俗学科地方性研究的意义,2019年5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特别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季中扬教授,于法商北楼525室带来题为“风土人情:‘地方性’的民俗学视角”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主持。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王立阳老师、中村贵老师,以及民俗学硕博士研究生、相关专业本科生等六十余人出席了此次讲座。
季中扬教授分别从“地方性问题的提出”、“风土与地方性”、“人情与地方性”、“地方性作为民俗学范畴”四个方面展开讲座内容。首先讲述了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以及世界同质化带来的“地方终结”问题,由此引出地方性研究合理化的背景。
紧接着他从人文地理学的地方与地方感、建筑学的地方特质与“乡土景观”、社会学的地方性与社会流动、民俗学与vernacular、旅游管理、规划学应用地方性理论五个方面解释了地方性是可感知、可转化成意象的某种特质。然后,季中扬教授通过和迁哲郎《风土》一书论证了“风土是理解存在的视角”,“风土是理解文化的视角”,是他者的、外部的解读视角。
关于“人情”,季中扬教授指出“人情”二字连用起初是指人的感情。从民俗学的视角来看,熟人社会中的生产互助、人生礼仪、节日中的社会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流,无不表现为“人情”,甚至日常交流实践中的人神关系、人鬼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人情”。人情是具有地方性的;地方性体现于人情之中;人情是可以流动的地方性。
最后,季中扬教授为大家提出“风土与环境民俗学”、“人情与乡愁(恋地情结)”、“被表征的地方性、他者的地方感与民俗主义”三个思考方向。
讲座结束,现场展开热烈讨论。田兆元教授认为,在民俗学中展开地方性的思考,极大的开阔了学科视野,地方性书写过程中,事件和空间的叠合特点十分明显;王晓葵教授指出,如果地方与人情作为分析概念在民俗学使用,可能还需要往下一层的概念来支撑分析地方性;徐赣丽教授表示,在当代社会,脱离地方性的人是否还存在民俗也是值得思考的话题;研究生同学也提出现在城市中有很强的同质化,我们怎样在城市中寻找地方性这一值得思考的问题。季中扬教授对师生的提问表示肯定并分别给予回应,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民俗的地方性和乡愁之间关系紧密,西方人理解地方性从空间和物的关系展开,游客视角看到的是被表征和可表征的,但是对当地人而言是回忆的,是乡愁的。
讲座持续近两个半小时,内容充实、互动精彩,广大师生收获颇丰,会议中所提出的地方性思考无论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阐释、空间和地方的联系,还是人对空间的意义表达等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