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顺利举办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9-19

20229月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社会学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来自全国11所高校的社会学专任教师围绕高校社会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分享探讨了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案例,共商社会学思政建设路径和方式,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教学改革研讨盛宴。除报告者外,此次会议也吸引了国内高校近50位教师共同参与。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副院长黄晨熹分别代表学校教务处和学院致辞。谭处长指出,课程思政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课程中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探索早已有之。在华东师大建校之初,冯契先生就曾对各门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出要求,提出了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路径,社会学课程思政的这个教学设计是一个具有特色与挑战的尝试。


文军院长从人文学科培养人才的功能出发,明确思政建设是人文学科教育中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在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找到平衡与突破。


黄晨熹副院长则强调,课程思政的范围其实很广,但如何把握专业教育中思政内容的含量,以及用何种指标、体系来衡量课程思政建设的好坏,则需要在场的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和总体思路两方面来把握。


研讨会正式会议分为两场,上半场的主题为社会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思路,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刘拥华教授主持会议,南京大学朱安新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马流辉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孟庆延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教授、复旦大学胡安宁教授分别发言。

朱安新副教授以社会学类课程思政的核心维度与成效评估为题,回顾了自己参加教育部社会学类专业教指委“社会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制定工作的经验,阐述了新方案下,社会学类课程思政应当具有的八个一级维度和评估课程效果的三个层面,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指明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坚持的方向。

朱安新老师汇报


马流辉老师谈到了目前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现实困境: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知识的权威性,课堂环境多样性不足、课程体系建设滞后都使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课程思政中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厚植社会情怀、形塑政治认同,华东理工大学正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对社会学课程思政的实现做出探索与优化。

            

马流辉老师报告


孟庆延副教授分享了从经验、观念与历史层面出发的社会学思政建设感想。孟老师谈到,社会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与课程思政具有天然关联和一致的内在属性,理解时代特征、理解生活世界、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既是社会学这门学科希望培育的素养,也是课程思政应该起到的效果。因此,社会学的教学体系也应与思政内容相关联,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注重经验,观念和历史三个维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层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知识体系。

            

孟庆延老师报告


卢春天教授谈到了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与思考,介绍了西安交大将“西迁精神”、核心价值等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学课程体系的做法,他强调社会学的思政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与谋划,发挥基层党建在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健全社会学专业思政的配套制度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卢春天老师报告


胡安宁教授围绕复旦大学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计划与进展,分析了其中的背景、支撑和具体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在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案例。他强调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思政不应与本科课程割裂,而需要多加合作,实现思政教育领域的本研贯通。

           

胡安宁老师报告


研讨会下半场的主题是社会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案例,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姚泽麟副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王修晓副教授、上海大学汪丹副教授、厦门大学刘子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曹志刚副教授、东南大学闫志丹老师、华东师范大学薛红老师依次分享了社会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王修晓副教授分享了他所授留学生课程《中国经济与社会》十年间的探索与启发,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社会学的视角从学术文献、历史的纵向维度、数据和逻辑等三个方面讲好中国故事,用实践中的思考与感悟取代意识形态方面的直接宣传,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提高对中国叙事的接受度。

王修晓老师报告


汪丹副教授分享了上海大学在建设《费孝通学术思想》课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这门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从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出发,思考如何培养社会学人的国家意识、学以致用,实现社会价值。她指出,社会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讲出社会学天然的吸引力以及如何开启学生的社会学想象力。课程思政的建设实际上是以课程为抓手,以体系性的建设为后盾,协同发力。

汪丹老师报告


刘子曦副教授结合自身在《法律社会学》课程中的实际经验,分享了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改造社会学专业课程的具体做法。在课程目标上实现思政与思想目的的合一,在课程内容上聚焦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以多学科的期刊论文作为阅读材料,用“以思政为核心问题”构造的综合文本来还原问题的完整性,让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进行说明,最终给学生构造一个体系化的思想途径,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刘子曦老师报告


曹志刚副教授分享了华中科技大学《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让师生一起反思学科教育目标、体现学科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将学科视角带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成长。通过这一课程思政建设,使社会思想史成为支撑整个华科社会学院教学的基础性课程,从而为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广阔的基础。

         

曹志刚老师报告


闫志丹老师结合《人类学历史与理论》这门课的教学经验,探讨了专业教学中如何上好课程思政,分析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人类学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她认为课程思政跟课程教学是紧密相关的,应当从专业课程建设的角度开发思政元素,推动思政活动,从而使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产生一个反向的促进作用,最终带来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提高。

         

闫志丹老师报告


会议的最后一位报告人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薛红老师,薛老师立足《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讨论了课程思政的四个关键问题:如何将西方的理论视角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如何把学生自身问题与思政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如何辩证看待学术本土化的问题;如何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与社会科学的思辨能力。薛红老师也分享了自身在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强调课堂内外、线上与线下、知识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实现学生的人格发展。

          

薛红老师报告


最后,姚泽麟老师对研讨会做总结发言,本场关于课程思政的研讨兼具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既注重总体目标的达成,又聚焦具体的实施手段。本次研讨会在感谢声中落下帷幕,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与慷慨分享使在场听众获益匪浅。“以卓越学术,培育卓越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将始终坚守初心,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在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踏实耕耘,争创辉煌。


文案 |胡雨竹

图片 |胡雨竹

审核 |姚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