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联结和培育:服务学习在社区

作者: 发布日期: 2020-06-06

   57日下午15:00,上海闵行区吴泾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肖庆来到《社会公益与创新》的课堂,进行“联结和培育:服务学习在社区”的主题分享。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薛红老师主持,以腾讯会议的形式线上进行。


肖庆老师与同学们互动


肖庆2006年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就读,后又进入社会工作系,获社会工作与管理硕士学位。她现为全国中级社会工作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具有扎实的学术修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讲座正式开始前,肖庆老师首先进行了“check-in”问卷小调查,让同学们分别分享一次成功/满意/有正向体验的志愿服务经历和一次失败/不满意/有不良体验的志愿服务经历。入场调查让大家迅速进入了志愿服务的情境,也使肖老师对参会者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讲座的内容的针对性。


“check-in”问卷小调查


随后,她以一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支教活动开篇,讲述了自己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历程。在就读研究生期间的时候,肖庆前往云南华坪县民族中学的支教,圆了她的志愿梦想。在那里,她和同伴们一起制定契约、设计课程,播撒希望,收获成长,更深刻地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和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肖庆最初接触“服务学习”,是2013年她首次参与和协调华东师范大学韩晓燕教授主导的“希望旅程”夏令营。该夏令营由华东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由100名香港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和50名上海的大学生通过多样的营会课程,向孩子们传达“CAR”【即有能力 (competencies)、有盼望(aspiration)及有抗逆(resilience)】的讯息。沪港两地大学生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孤儿等困难家庭的儿童提供成长性和支持性服务,促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儿童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拓宽儿童青少年的视野,增进他们正向成长。


缘起:“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


同时,参与夏令营的大学生也通过“服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看见了自己的成长。肖庆老师通过一段视频向大家展示了在夏令营中大学生志愿者在夏令营中的工作场景。“准备、服务、反思、评估”是贯穿夏令营的四大板块,也是服务学习模式不可或缺的步骤。为了带给孩子们最好的课堂体验,两地的大学生们常常备课讨论到凌晨。而即使睡眠不足,对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热情也使他们每日精神饱满。在夏令营中,每个孩子都被认真、真诚地对待——志愿者们贴心地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关怀和鼓励;正确答案不再唯一,自由表达和思维碰撞在活动中蓬勃生长;“You matter”的口号,显示出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和鼓舞。


观看“希望旅行”夏令营VCR


肖庆接着介绍了“拾星者社会服务中心”典型的三个“服务学习”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区青少年,比如物理系学生组织的“叽里咕噜”科普兴趣小组以及中文系学生组织的“诗词鉴赏兴趣小组”。他们在设计活动项目的时候,既需要考虑到知识性,又要兼顾趣味性不失乐趣,还同时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孩子的需求,这实际上对于参与者来说也是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


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区青少年


第二个“服务学习”的案例是大学生/白领半日探访社区老兵。走进老兵们的日常,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部分老兵的艰难生活状况,也使得这些昨日的英雄在晚年年迈而孤独的昨日英雄内心得到年轻人的抚慰。尽管每次服务只有短短的三小时,但为了取得最优的服务效果,组织方和志愿者们仍然坚持走完“准备、服务、反思、评估”的整套流程。在正式服务的前半小时,专业的社工会对志愿者们进行沟通方法的教授和老兵背景信息的介绍,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伤害;为了实现志愿者安全与尽量少打扰被服务者的平衡,志愿者们结成三人一组的小队;最后的十几分钟,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新的体会……一次成功的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付出和接受,更关注双方的理解和联结。而这一点的实现,有赖于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和每一个环节的认真和扎实。


大学生/白领半日探访社区老兵


第三个“服务学习”的案例是“社工+志愿者”关怀社区高龄长者。相比于前两个案例中志愿者的年轻态,该案例将五六十岁的低龄长者吸纳为服务高龄长者的志愿力量。在老友聚会、击鼓传花、合作拼图等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中,高龄长者获得了休闲娱乐的放松,低龄长者培养了自己更为积极的养老心态,也提升了自己应对沟通障碍的技能技巧。高龄长者生日会的活动发扬民间民俗,相信志愿服务双方的可能性,在特殊处理中实现刻板印象的突破和社会的联结。


“社区+志愿者”关怀社区高领长者


在详细地梳理三个典型案例之后,肖庆总结道,“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经验学习的一种形式,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满足社区与被服务者的需求,透过服务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互惠,获得学习效果与成长。对于志愿者个人来说,这是发挥和发展才能、培养多元文化视角和文化敏感度及同理心的平台,也是深入思考该如何看待自己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绝佳机会。而作为组织方与链接者,专业的社工或社工机构要做到以人为本、合理匹配需求,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服务质量,同时,要认识到志愿者也是服务对象,在其参与服务的过程中积极传递信息、信念与价值。


在交流与讨论环节,2018级社会学的梁梦婷同学首先提出了自己在听讲中的疑问——如果高龄长者介意过生日这一活动,是否仍要坚持生日会这种活动形式?针对她的问题,肖庆老师回答道,活动的举办确实要考虑到当地的民风民俗,采用恰当的活动形式。生日会形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打破高龄长者对年岁增长的恐惧,使其获得更健康的养老观念。

程宬同学结合当下新冠疫情的大背景,请教肖庆服务学习模式如何在疫情中得到应用,并询问拾星者社工机构是否有举办相关活动的打算。对此,肖庆简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强调了志愿者上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和服务中良好态度与沟通技巧的作用。

康春同学借此机会向肖庆老师请教活动筹办中资源对接的方法。肖老师说,活动的举办首先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在与资源方保持联络的同时规范流程、保证质量,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更好地吸引资源。


老师跟同学们交流互动


薛红老师总结道,志愿服务使服务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产生联结。服务前,双方都需要在培训中实现知情同意;服务过程中,志愿者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获得自我的新体验,并达成对服务对象的理解和联结。另外,志愿服务活动能提升参与者的领导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成长。当下,草根机构面临整合与限制等问题,在向善过程中,当事人也会遭遇困境与挑战。个人和机构的生存、专业化和普及化的对话、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冲突,志愿服务中充满张力与可能性。

最后,肖庆老师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工作行业的热爱,也呼吁参会的各位注重感受与觉察,在生活中学会放下焦虑,首先关注和运用好自己本身。在服务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服务学习模式的应用将会对大家的志愿服务与自我完善大有裨益。


服务学习模式


讲座结束后的“彩蛋”环节,《社会公益与创新》课程第四小组的成员与大家分享了家乡的美景。山川辽阔、水天同碧的新疆,发生过淝水之战的历史古城安徽寿县,赤色丹霞与江南风光同好的甘肃,厚重大气、四季分明的北京,因“阳贵”而得名的贵阳,风景处处好。疫情阻挡了寻访山河的步伐,但天南地北“云”赏景,是春天的馈赠,也是同学情谊的联结。


课程第四小组的成员与大家分享家乡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