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日期: 2020-06-24

2020619日下午,由上海社会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与上海研究院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众多著名学者汇聚一堂,就当前城市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此次会议面向上海社会学会全体会员开放,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参加。


会议上半场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煜教授点评。上海社会学会会长、上海研究院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以“社会治理研究需要面对新问题”为题,交流了后疫情时期社会治理的新问题和新任务。李友梅教授以中国网络领域出现的社会关系秩序变化与认同分化的现象为例,指出社会分层理论解释机制的局限性。她强调,当前社会治理研究需要修正认知偏差,包括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她认为,后疫情时期我们在重视“六稳”“六保”的同时,还需要研究当下人们的心态共处、社会安全感、社会性思想关怀以及社会共识重建等问题。

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不确定条件下社会信任的分化与协调”。刘少杰教授发现疫情期间出现了个人间个人群体间个人群体同国家民族之间广泛的不信任问题。他借助卢曼的社会信任变迁理论,指出当前社会并存的三种信任类型:熟悉信任、系统信任和网络信任。在网络信息时代,社会信任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分化,他指出在新形势下需要在不确定性基础上探寻新的信任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以“后疫情时代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路径与切口”主题做了发言。周晓虹教授认为当前的疫情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在后疫情时代,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比以往更为迫切。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不仅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同时也是它的难点或瓶颈。已有的治理体制应对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时,具有突出的效率,但这一体制同时也限制了社会行动空间,导致底层活力不足、封闭性强,这些弱点在后疫情时代可能就会更加凸显。因此,强化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成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题中之义。

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刘欣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转型”,他就如何将新冠疫情置于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下进行思考和研究、疫情将从哪些方面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做了探讨。他指出,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来看,现代性不断扩张和全球化推进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应对自然环境风险而设置的一系列制度和组织其本身就隐含着结构性的风险。正如吉登斯和贝克尔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甚至全球风险社会之中。为对抗疾病的医院,在新冠疫情中,因偶然因素而成为风险的聚集地为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加食品安全而设置的批发市场,因偶然因素而成为毒感集散中心人们在习以为常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制约下做出生活方式选择,形成了具有连贯性的生活方式。然而,新冠疫情这一突发社会变项的介入,使我们不得不反思象医院、市场、社区、家庭这样的制度设置或组织,在常态外表下所隐含的结构性风险。新冠疫情冲击了我们生活方式的连贯性,打破了我们在身份认同、消费行为、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实践面长期建构起来的惯例化行为模式。面对这日常生活新变化该如何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安排和组织设置,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用新的制度安排和、组织设置和治理方式去规避新风险,将成为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议题。


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后疫情时代社会资本的投资”,他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分析了疫情防控中的社会资本机制在宏观层面,国家力量是社会治理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主体中观层面,企业积极承担责任,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兼顾社会的利益社区层面也发挥了大量作用,大量的硬核标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疫情防控期间表现最突出的群体,如医护工作者等,用自己的奉献赢得了高度的社会认同,为所在群体扩大了社会资本的影响力,也为常态时期解决医患矛盾、干群冲突积累了宝贵经验。微观个人层面,张文宏教授讲到了个人暂停了面对面互动、保持一定社交距离的改变以及中国式的亲密关系对疫情扩散的影响等等。他指出,社会信任是战胜疫情的社会资本,人们要谨防社会歧视污名化的蔓延,同时,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改变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等。


上半场的会议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煜教授点评。他认为李友梅教授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疫情影响下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关系的秩序发生了改变,对我们原有的社会分层理论构成了挑战,传统社会分层理论所预测的社会资源的分配逻辑以及风险的社会分布,在这次疫情下有很多与理论预期并不相符,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刘少杰教授的报告,他认为刘少杰教授提出的三个信任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始终在纠结、纠缠甚至互相排斥,有时候又会有融合,形成了非常复杂的信任格局。针对周晓虹教授的报告,他认为,周晓虹教授提出的是治理体系的整体性概观,同时指出疫情长期化带来了企业风险、以及复工跟维稳冲突,包括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等具体问题,但整体而言,治理体系应对的关键就是要解决疫情的管控跟社会活力之间的矛盾,这深刻地把握了当前社会治理的核心母题。对于刘欣教授的报告,他认为,正如刘欣教授指出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风险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并不是外生的,这些风险本来就蕴含在旧有的制度结构中,只是在这次偶然事件的冲击下爆发出来的,制度结构在不确定性面前的这种脆弱性在长期疫情条件下必将进一步演化适应,这将推动我们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很深刻的地方。针对张文宏教授的报告,他认为,张文宏教授更加聚焦在社会资本层面,在宏观上有政府,中观上有企业组织社区,微观上有个体,讨论的面非常广,但是也非常的聚焦,抓住了社会资本这个核心的概念,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可能社会资本的加强和进一步的投入是我们应对疫情所带来的社会不确定性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之一。



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李向平教授主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刘玉照教授点评。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以“不确定性与流动性:全球疫情防控的困境与应对之策”为题发言。他首先分析了流动时代疫情的特征,指出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是一种重要的分析视角。现代社会流动是一种区隔体系,流动的实践具有社会性、扩展性和世界性特征。而不确定性则是风险社会的主要特征,这主要是由全球化和个体化所推动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挑战,急需有效的应对方式。他建议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建构一种共同体的方式来应对流动性的不确定性


上海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杨雄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后疫时代:超大城市人口调控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杨雄研究员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四个发展问题:全球化与去全球化;保增长与保民生;经济发展与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国家主义与社群主义。最后,他重点分析了经济发展与超大城市人口调控问题,分析了城市发展与人口问题。他认为,我们需要对浅度城市化进行反思,其中包括超大城市发展模式、高层住宅的居住方式、城市人的社交方式三方面。总之,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口健康与城市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以《战争与社会思想》一书为引,论及当前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极端状态研究的缺位。他认为疫情发生之后,非常态的社会状态应当引起社会学研究者的注意。回顾社会学的历史发展,早期经典社会学家大多关注的是社会转型的问题,尽管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之后出现了新古典社会学,但其关注焦点仍然是转型。关注社会问题的知识体系对于宏观层面的整体研究依然缺位。以灾难社会学为主的研究传统,总体而言关注的是群体,也缺少对于整体的研究。何雪松教授认为,如果我们社会学在非常态的研究上有更多贡献的话,对于提升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以及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桂勇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民粹型民族主义与后疫情时代的网络治理”。桂勇教授分析了疫情前后的网络空间变化,指出疫情后网络社会撕裂与新型民族主义更为明显。由于信息茧房、同类聚集与主流丧失等三大互联网效应的存在,网络撕裂与极端化开始出现。桂勇教授根据数据分析了当前网络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特殊关系,就后疫情的网络治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上海大学社会学的刘玉照教授对下半场的会议发言进行了总结。认为下半场的发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文军教授、何雪松教授和桂勇教授都是在回答社会学如何认识疫情下或者后疫情的社会。针对文军教授的报告,他指出,文军教授更多是从流动性、不确定性角度或者是风险社会的角度理解这样一个特征,这方面社会学有较丰富的学术资源来帮助我们应对和认识,也非常值得今后更加深入地去分析风险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针对何雪松教授的报告,他认为,何雪松教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态”的概念,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社会学如何面对一些所谓极端社会状态,对于疫情期间的社会特征,极端社会的概念可能更重要。针对桂勇教授的报告,他认为,桂勇教授给我们呈现的是社会的另外一个层面。由于新冠疫情,让我们社会突然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社会的运作从现实世界大量转移到网络上。我们过去几年已经感受到网络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但是新冠疫情让网络世界的运作变得更加主流。杨雄研究员的报告则聚焦了疫情背景下的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他发现原来我们整个社会对超大城市人口调控的认知结构是个金字塔型的,在疫情当中,这个结构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类似纺锤型的。这样一个变化会不会带来疫情之后,我们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公共政策的转变,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最后,文军教授对会议作了简洁而精彩的总结,并对本次拨冗出席的专家学者以及幕后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研讨会在学者们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做会议总结



来源:上海社会学会

文字:刘拥华、吕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