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高端论坛——社会学专场顺利举办

作者: 发布日期: 2019-07-04


2019629日,“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行。本次高端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共同主办。其中,社会发展学院协助承办的平行论坛——社会学专场会议在地理馆301室举行。此次会议也是学院聚焦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方向开展的系列学术沙龙活动之一,各系所教师积极参加,与来自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社会治理、城市文化等专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论坛现场

城市社会治理专题共有六位专家进行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主持。

文军教授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以生活的逻辑抑或治理的逻辑:反思城市社区治理的限度”为主题进行报告。何雪松以上海市拆违治理工作、深圳“三和大神”等现实议题为引入,从生活和治理两个逻辑启发理论层面的思考,即讨论美好生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关联,指出社会治理体系应在过度治理和简约治理间寻找合适的限度。

何雪松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郑雄飞教授报告主题为“权利的流动与流动的权利:以社会保障便携性为例”。郑雄飞基于“拓扑关系”的社会地理学分析,思考权利流动的内在逻辑性,回答社会结构和个体权利的关系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理流动性,在权利流动性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身份和空间视角,对新中国社会保障权利的结构演化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前社会保障便携性进行评估,提出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郑雄飞教授发言

 接下来的报告人为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社会学院张海东教授,他带来的报告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下城市居民对于外籍移民的态度”。张海东的报告基于上海、首尔、东京三个城市的比较,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三个“全球化城市”中的居民对于外籍移民的态度如何,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态度。

张海东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曾明星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人才新政背景下上海人才居住难题及其保障性住房机制创新研究”。此报告以上海启动“人才新政”战略同时面临着人才住房配套措施难以同步的困境为背景,探讨人才居住问题的破解思路,并提出人才保障性住房政策创新与调整方面的建议。

曾明星副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韩春雨博士的报告题目为“‘三年之痒’?——对一种流行观念的反思”。此报告通过建立上海女性幸福指数量表测量上海女性的婚姻幸福感,对“七年之痒”这一流行的观念作出反思,并指出婚姻持续期对上海女性婚姻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且婚姻幸福感随着婚姻持续期的增加而增加,结婚不到三年的婚姻幸福感最低,所谓的“七年之痒”缩短为“三年之痒”。

韩春雨博士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何威的报告主题为“协商模式下社区治理的‘均衡性’逻辑探析”。该报告从形成逻辑、核心追求、基本实现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作为多样化社区治理方式的目标与指引的“均衡性”,对“均衡性”发展基础、动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协商实践角度归纳社区治理均衡逻辑,并提出相关思考。

博士后何威发言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教授和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部主任马西恒教授对以上六位主讲人的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建议。

嘉宾点评

城市文化专题共包含六个主题报告,由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向德平教授主持。

向德平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进行“建构城市生活方式:上海的文明化进程”的主题报告。徐赣丽从生活方式角度,思考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是如何推进或实施的,以及上海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如何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徐赣丽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范长风副教授的主题报告为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他指出城市规划中不仅仅要关注物化的空间,更要意识到文化空间的重要性,尤其要重视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建设。

范长风副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旭副教授以以城为家—民办国际学校与上海常住流动人口的地方建造”为主题进行报告。该研究关注于流动时代下流动的人与流动的空间如何相互联结,以民办国际学校为窗口,考察常住流动人口如何形成地方感。

吴旭副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丁雁南副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近代跨国精英的社交空间:上海的总会和俱乐部”。该研究展示了近代上海丰富多彩的总会和俱乐部的历史,结合上海“半殖民地”的城市特性,讨论了精英阶层与俱乐部社交模式的关系。

丁雁南副研究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王立阳博士的报告主题为“回到‘地方’:现代城市的文化自我——以妙峰山香会和北京城为例”。该报告强调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和社会建构的“地方”概念,以中国民俗学的一个经典研究案例妙峰山香会为例,从妙峰山香会中的主体实践的角度,勾连作为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与作为地方的北京城,从而呈现一个现代都市的文化自我。

王立阳博士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游红霞的报告主题为“上海古镇的民俗叙事与‘上海文化’品牌的塑造”。游红霞主要回应两个问题:“上海文化”的承载空间以及“上海文化”品牌的塑造方式,将古镇这一“上海文化”重要承载空间,以民俗学多重叙事理论作为分析古镇文化品牌塑造的抓手,在语言、仪式行为、物象的多重叙事中挖掘古镇文化基因,推动古镇成为塑造“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博士后游红霞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田兆元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发展学院唐忠毛教授对以上六个主题报告所涉及到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回应和点评,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意见建议。

嘉宾点评

 至此,“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高端论坛”——社会学专场落下帷幕。


 文:付颖静、丁玉婷

 图: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