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 暨第十四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暨系列讲座顺利举行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07-16

2018623-24日,以“新时代社会政策再出发”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暨系列讲座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行,140多名海内外社会政策学者和学生到会。本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由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上海人口结构与发展趋势”创新研究基地承办。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开设两个主题报告会、六个分论坛、三场系列讲座。从多个领域和维度深入讨论了社会政策发展的深层问题,就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住房政策、社会保障与政策创新、养老、教育与社会公平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吴瑞君、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关信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先后为本届论坛致开幕词,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晨熹主持。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依次为:文军院长致辞、吴瑞君处长致辞、关信平理事长致辞、王春光教授致辞、李友梅会长致辞、黄晨熹教授主持开幕式


第一场主题报告会上,日本社会政策学会会长埋桥孝文发表了“Child Poverty and Social Policy in Japan”主题报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Phyllis Solomon教授作了题为“Policies and Programs to Support Family Caregivers of Adul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的主题发言,她通过介绍其团队在美国、日本和中国所做的项目案例,提出关于精神疾病照护者的政策建议;加拿大里贾纳大学Shanthi Johnson教授基于全球视角分析老龄化现状,解读“积极老龄化概念,并提出”三个“R”的应对措施;日本东京大学武川正吾教授在主题报告 “站在十字路口的日本照护体制:介护(kaigo)的社会建构及其归宿”中,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日本“介护”的由来、发展历程,在专业化程度、给付制度、介护人员构成等方面具备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质;、英国思克莱德大学Bernard Harris教授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和威尔士死亡率下降的现状,探讨城市卫生体制改革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日本女子大学沈洁教授发表了题为“美好生活与社会政策获得感:参与型社会政策”的主题报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imon Malyon博士作了主题为“I choose how much I want to work” Exploring the precarity of Beijing’s delivery drivers”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春光、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先后主持报告会。

左上一:埋桥孝文教授;左上二:Phyllis Solomon教授;左下一: Shanthi Johnson教授;左下二:武川正吾教授;右上一:Bernard Harris教授;右下二:沈洁教授;右下三: Simon Malyon博士


第二场主题报告会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李秉勤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做了题为 “Social hous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的报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周镇忠教授全面展示了伯克利大数据实验室在贵州的实验情况,从研究背景、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阐述了“大数据”与“民生”的关系以及探讨了“大数据”究竟该怎样服务于“民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团教授探讨了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她提出,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各不相同,城镇化的实现必须是一条具有当地特色之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健康社会学及健康管理的最新研究;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从社会政策的专业角度,对“十九大”中提出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进行了解读;南京大学林闽钢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社会服务发展四十年:回顾与前瞻”的主题报告;浙江大学林卡教授以杭州为例,讨论社会政策发展的新条件和新基础,以及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要求与新导向;上海纽约大学徐庆文教授围绕社会福利政策,尤其是老年医疗健康照顾体系和难民、移民危机的双向关系,批判性地探讨紧缩型社会政策;中国人民大学韩克庆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会救助是兜底性保障吗?——一项关于低保标准的描述性研究”的主题报告。论坛先后由韩克庆教授、唐钧教授主持。

由左至右、由上到下依次为: 李秉勤教授、周镇忠教授、杨团教授、唐钧教授、关信平教授、林闽钢教授、林卡教授、徐庆文教授、韩克庆教授


23日下午开设的6个平行分论坛上,各学者围绕着不同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分论坛现场

第一分论坛主题为“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各个学者围绕“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困境”、“基层社会治理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资源”、“社区服务站角色定位与转型路径”等议题展开;第二分论坛主题为“住房政策”,涵盖住房政策目标、手段、政策变迁,住房分配关系,住房与幸福感、居留意愿关系等主题,兼顾理论与实证分析;第三分论坛主题为“社会保障与政策创新”,学者们就“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能否减轻企业负担”、“城市低保群体的再就业”、“儿童虐待强制责任报告制度的困境”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第四分论坛主题为“养老、教育与社会公平”,主要围绕“家庭养老的政策支撑和养老服务的制度性思考”、“互助型、社会化养老模式构建”、“城市独居老师养老意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流动人口基础教育现状与教育公平”等议题展开;第五、第六分论坛为学生论坛,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江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一共37位同学做专题发言

24日下午召开的系列讲座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周镇忠教授、浙江大学林卡教授依次发表见解,为国内外教师和同学带来了一次与学界专家面对面接触、学习的机会。

系列讲座现场

杨团教授专题讲座的题为“百乡工程:为乡村振兴探路”。她认为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反映在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滞后上。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周镇忠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将社会数据转化为社会福利:个人,家庭和社区对儿童和老年人福利的影响”。他提出,通过团队跨学科交流,共同探讨社会问题,通过数据的清洗建立模型,可视化的研究成果分享与政府官员、团队同来改善社会福利,形成社会福利体系的良性机制。

林卡教授讲座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全球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建构及焦点问题”。他认为新时代话语构建要把握话语体系与思想理论体系的关系,批判的汲取和研究西方思想,避免用由思想和内容的限制来阻碍话语体系的拓展。

本届论坛就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住房政策、社会保障与政策创新,养老、教育与社会公平等领域带来了理论和实践的直接对话以及概念、方法和技术的碰撞,充分体现出中国社会政策学界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建设使命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建言献策的优良学术传统与时代担当。同时,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发展路径已经成为论坛及所有学者的共同使命,社会政策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持续不懈奋斗,在社会政策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