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春风沁心,共享阅读”主题分享会第一期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411顺利举行。同学们对《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进行分享交流。本次读书会邀请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姚泽麟副教授进行指导评议,由2022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梁梦婷导读,2022级社会学类本科生施卫淑担任分享人。
读书会在蒙丽娟同学的主持下正式开始。首先由梁梦婷同学进行分享导读。介绍了作者和书籍的背景后,梁同学解读了本书的问题意识,是从经验质疑、理论对话、可能解释的路径三方面进行解释。之后针对“文化多重互动模型”这一概念展开,结合韦伯等人的理论,与“工具箱”、“文化无用论”等不同概念模型相比较,阐述了本书的意义以及概念提出的逻辑。接着梳理了本书的两个解释路径:共享意义系统具有阻力,文化作为工具箱。最后对本书发表总结和反思,表示问题意识、研究问题、建立图形化模型都对她带来了极大的启示。除此之外,梁同学也针对本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文化在书中的地位,共产主义文化、西方文化起何作用等。梁梦婷同学详细地为同学们从书籍内容、行文逻辑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让大家在导读环节对本书的结构有了清晰的把握。
分享环节中,施卫淑同学从自身兴趣点出发,梳理了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访谈。通过学习本书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方式,结合自身课题经历,她认为启在课程论文上应该从一个脉络着力。其次,本书中关于保险公司的国内外背景给她启发,选择研究对象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
接着进入交流和讨论环节,同学们思维碰撞十分激烈。大家从亲身体验出发,分享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保险的经历。中老人群体对保险逐步接受;留学生来华保险仅仅出于学校要求购买;保险从熟人推销的模式开始转变;农村地区仍然以储蓄和赡养为主要方式;买保险过程中与保险推销成为朋友关系。同学们积极交流各自对保险的不同看法,让大家从多角度了解了保险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之后同学们针对本书内容和概念出发提出疑惑并进行讨论。共享价值的具体范围是什么,该如何区分不同的文化范式。同学们从行动者的行动力,文化的结构转型角度尝试给出回答。
最后进入总结与交流环节,由姚老师进行点评和做出总结。首先,姚老师结合理论和认知模型提出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大家购买保险的关键问题。其次,聚焦于本书背景,建议这本书可以作为学习研究方法的范例。接着,老师回应了同学们的疑问,中国文化经历冲突,并非纯然传统,可能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能仅从简单的角度理解文化范式的异质性,个人从文化范式中的提取似乎是不同的。最后,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好奇。结合民国时期推销保险的现象,思考背后的中国文化的特质,并引导我们再次思考文化禁忌在今天的情况是否已经消失。
两个小时的读书会干货满满,同学们讨论非常激烈,姚老师也对本书进行了专业的解读和评价,在批判性讨论和拓展性思考中大家对本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我们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