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下午1点至5点,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科创优秀项目交流会成功召开。黄晨熹老师、姚泽麟老师、陈赟老师和张晓艺博士作为点评嘉宾出席了本次交流会,应萍儿老师主持了本次交流会,六位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元的课题研究,二十多名同学也一同参与了讨论与思考。

潘光辉同学以农村“撤点并校”这一政策为背景,探究家庭经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对子女进入高中的入学机会和质量的影响。他首先对政策前后的逻辑脉络做了一个明确且详细的梳理,接着引出了基本问题意识、文献综述和研究的理论意义,然后提出了实证假设,依据调查数据和模型分析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最后讨论了教育资源配给减少过程中不平等再生产的过程以及这种政策转变是如何同个体的生活机遇之间产生联系的。

张磊同学把八九十年代全民“气功热”的现象作为研究背景,由合法化了的K气功团体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访谈该气功组织成员,分析该组织的有关资料,探讨具有类宗教特征的民间气功团体采取了什么样的自我重构方式和应对政府管制的行动策略。张磊同学也向我们展示了该气功团体在不同年代的宣传手册,并讲述了民间气功呈现出的有趣特征:一方面是通过“去气功化”构建自身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其内部强化宗教性甚至是参与到宗教实践中。

王子铭同学的研究基于近年来城市基督教团契发展迅速的社会背景,探究城市基督教团契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团体对个体的影响。介绍了城市青年将基督教团契看作一种初级社会群体的过程,阐述了青年团契吸纳新成员的方式以及在维持团体运作方面的优势与特点。最后将基督教团契制度与组织层面与个体心理需求的微观层面连结起来进行了一番分析。

何霁宇同学与大家分享了“性爱中的身体与污染序列”这一研究的思考过程。他首先从文化意义上的失序与错位联想到肮脏的接纳与亲密的交换,接着分析了性互动关系中的性脚本,提出了羞耻性感化和虐恋特质,又结合访谈内容分析了共享体液交换的符号意义、观念净化与破除神话等问题,最后分析了文化序列是如何形塑身体感的。

胡鹏生同学提出了社交网络中的公共性悖论,阐述了“右狗”这一称呼的含义。“右”一方面象征非凡先锋们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代表了权力,“右狗”们认为知识与话语是反抗政府的武器;“狗”代表了危机与应对,面对封号、举报等危机,右狗选择了社交网络内卷化。最后胡鹏生同学提出了“右与狗的张力”,代表了公共性的“右”,以言语参与公共实践;代表了反公共性的“狗”,以言语瓦解公共实践,也即“为右而狗,因狗不右”。

王遂邃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关于“迁移跨度、社会资本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研究。他的研究以城乡流动人口独特的社会嵌入模式为切入口,根据流动人口结构与认知社会资本的地方性,从城市/农村社会资本两个维度,探究它们对心理健康的不同作用。通过数据分析,支持了解释社会资本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最后他表达了对本研究的反思,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将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本次交流会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几位老师和张晓艺博士也给同学们的研究给予了莫大的鼓励、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大家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了讨论之中。交流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相信本次活动也给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