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半课主义”首场报告“迈向社会学的实质研究”如期开讲

作者: 发布日期: 2021-10-08

文光万丈,风露澄秋。929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半课主义”之“社会学实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系列讲座首场报告在法商北楼425如期开讲。本次主题是“迈向社会学的实质研究”,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肖瑛主讲。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社会学系赵晔琴、刘拥华、吴金海、黄超、社工系林茂等老师,以及社会发展学院的数十名同学参与讲座。讲座开始之前,文军教授与刘拥华教授致开讲辞,并分别向肖瑛老师赠送社会发展学院院旗和“半课主义”海报纪念册。

本次讲座围绕“何为社会学的实质研究以及如何推进社会学的实质研究”展开讨论,并结合国内社会学研究的成功案例进行说明,以回应“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形式研究与实质研究”关系的问题。

首先,肖老师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引入、建构和应用历程进行反思,指出当下社会学研究中形式主义的大行其道,陷入了一种无视文明差异的“虚假普遍主义”。对于西方社会理论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行动与结构、诠释与解释、个人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等二元范畴上,生产出的研究要么走上朴素经验主义与抽象经验主义的极端,要么局限于当下主义与理念主义的无生命力讨论。

因此,肖老师提出“迈向社会学的实质研究”,那么如何判断“实质性研究”?肖老师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推进“文化自觉”,在中外古今的关照下,通过反思和提升,能够较为准确地洞察自身文明的实质结构和变动机制;二是激活同情共感,强调主体间性的发挥,指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情”使得“将心比心”有了基础和可能,并一齐构成了普遍性在逻辑之外的原始基础;三是“见微知著”的研究路径,以福柯、应星与方慧容的研究为例,精彩剖析了“事件化”和“无事件境”的分析方式,即通过微小事件管中窥豹地呈现其中蕴含的社会运行必须的基本要素。

紧接着,肖老师又提到“为何实质性研究?”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想象力的内在要求”、“接近一个社会的‘深层结构’的要求”,以及“将中国置于学术中心的要求”三个层面进行了回答,阐明了主体性与结构性的关系、心性结构在文明体中的独特地位,做出了中国回归学术研究之主体地位的论断。并以自己对“家”的研究举例,说明中国人的“家”不仅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也是想象和建构其他社会组织的原型,“家”的生活和想象是中国文明的根基。同时,肖老师也讲解了虚假普遍主义研究的具体表现,批判了唯普遍主义是求的状况、揭示了结构分析与机制分析脱节的现象、以及阐述了反身性社会学的缺位。

更进一步,对于目前中国社会学教育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肖老师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从学科角度来看,内外部森严的壁垒、甚至相互提防反映出社会学从充满想象力转向被“正统共识”束缚学科的过程,分支学科各自拘泥于枝叶文献,而忽视主干经典;从研究的角度审视,社会学的研究面临着理论素养的缺失、历史感与经验感不足的问题,尤其引借亚历山大的话,即“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具实践性”,来讲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丰富且深刻的实践性与经验性内在于经典理论,经典理论之所以经典,在于其提出了引导人类思考的基本问题,持续触及到人的普遍情感,擘画出超越人类自身局限的各种可能目标和路径。

最后,肖老师殷切希冀中国社会学的从业者,既需要有实质性研究的自觉,也需要努力增进实质性研究的素养,培养起充分的理论素养、历史感、同情感、经验感,激活理论、历史、文学与经验的互动,体受社会的脉动;也呼吁社会学人重返经典,从经典中直抵实质性问题,阐释了何为经典与如何阅读经典的方法,着重推荐了韦伯与福柯的作品。

分享结束后,吴金海老师作总结发言,对肖老师表示感谢。讲座引起参与师生的热烈反响,现场互动踊跃。黄超、林茂以及同学均向肖老师提出了相关问题。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述中,肖老师引喻庞博、信手拈来,会通中外古今历史人文,阐发精彩纷呈;结合自身田野实践所得,举例绘声绘色;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风格令参会师生如痴如醉,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精思求索的强烈关怀让社会学子备受感染。本次“半课主义”第一讲顺利举行,翘首以待肖老师第二讲“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实质意涵”,展示形式研究与实质研究在韦伯那里是如何成功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