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下午1:00——2:30,社会发展学院在法商北楼529会议室举办了主题为《我国城镇独生子女婚姻匹配状况研究》的学术沙龙。社会发展学院人口所所长吴瑞君教授、博导,从人口学的角度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婚姻匹配状况作了深入的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该项研究依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1‰ 的原始数据和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独生子女调查资料,编写程序,整合家庭的信息资料,结合西方的理论,分别用分组比较、模型分析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发人深思,引起在坐的十多位老师和学生们的热烈的讨论。
研究的观点与结论主要有:独生子女平均初婚年龄较低,独生女找大3岁的配偶的人最多,独生女不在意配偶年龄,年龄大于0-5岁甚至更多的也很多,而独生子对年龄要求严格,倾向于找同龄女;独生女学历越高,选择同级婚嫁的比例越高,而向下的婚配的比例也逐渐升高,学历对独生子而言,不是择偶重要的因素,独生子女大都选择同类婚和向上婚配,向下婚配的比例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学历匹配上相似性较多,相对选择范围小很多,无论男女,高中是一个同向上婚配转为向下婚配的一个转折点;夫妻就业存在一定关联性,就业状况高度相似,高收入行业独生子女选择行业同类婚配比例高;独生子女选择独生子女做配偶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职业与行业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是同类婚较多,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如白领找白领,蓝领找蓝领。而非独生女则表现为低学历向上婚,中等学历同类婚,高学历向下婚,这可以用交换理论来解释,有利于向上的社会流动,而独生子女同类婚趋势,将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除此之外,讲座还热烈讨论了现在的剩男剩女现象、相亲节目与活动、媒体的宣传、个人的因素,以及近来上海出现的婚恋双方还要考察“亲家是否谈得来”等现象,说明婚姻与生活的复杂性,婚姻不止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门当户对的现象依然存在。最后,吴老师就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郭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