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70周年校庆讲坛回顾 | 张文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与趋势

作者: 发布日期: 2021-10-15


101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首场校庆系列学术报告暨“城市社会与文化讲坛”2021年第9讲在法商北楼425如期开展。本次讲坛邀请到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文宏教授为大家带来主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与趋势”的学术报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主持,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人口研究所卿石松研究员及来自学校不同专业的四十余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文军教授代表学院对张文宏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文军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张文宏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向张文宏教授赠送社会发展学院院旗和讲座荣誉证书。


本次讲座是以张文宏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展开的。张文宏教授首先对“社会变迁”、“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三个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辨析。张教授认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100年,从社会形态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计划体制的社会主义形态、市场体制的社会主义形态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张教授用生动的图表向大家展示了不同社会形态的主要社会成员、资源、资源的配比方式、社会流动的机会、获得的方式、社会主要矛盾。

接下来,张教授着重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趋势。第一,中国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在就业结构方面,1952年到1970年,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1979年以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急剧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迅速提升,直到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分界线出现,比例下降至50%以下。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收入总体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倍数基本同步,但城乡收入差距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状况和发展战略衔接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此外,还有高等学校招生数快速增长、阶层结构不断变化等情况。第二,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机制发生了大的转变。张文宏教授认为,分层和流动是社会转型中最核心的问题。在社会分层方面,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是非财产型的社会分层结构,特征为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政策和以户籍等为主要依据的社会身份分层体系等。而在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和财富为核心的多元分层标准以取代单一的政治标准,身份制发生变迁,户籍、单位、档案身份等先赋身份指标开始弱化。第三、职业结构高层化和白领化、新社会阶层与新社会群体涌现并成为中间阶层和中上层的新来源等现象。第四,在社会流动方面,经济因素如收入、资本或财富成为地域流动和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拉力,人力资本成为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资本成为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社会资源。第五,相较于过去,身份社会逐渐向阶层社会过渡,先赋因素的作用式微。

最后,张文宏教授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流动模式的特点和趋势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分层标准多元化;二是社会流动空间不断扩大;三是社会流动渠道不断增加;四是社会流动率不断提高,社会向上流动是主流。在此基础上,张文宏教授提出了七个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中的争议问题,对阶层“固化”、向上社会流动机会、中产阶级等热门话题做出讨论。

张文宏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参会师生的浓烈兴趣,田兆元教授以及多名同学纷纷与张文宏教授展开讨论,对技术发展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与阶层、文化资本化等多个具体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最后,张文宏教授的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军教授表示,在近两小时的讲座中,张文宏教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充足详实的数据资料,完备、详实地向大家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与趋势,师生们受益匪浅,感谢张文宏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的高质量讲座,为我校七十周年校庆和学院城市社会与文化讲坛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