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青年学子公益路上:学生社团支教的特色和公益创新

作者: 发布日期: 2020-06-08

青年学子作为社会公益与创新的新生力量,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支教活动则是青年学子践行社会公益的主要实践途径和舞台。在支教的过程中,青年学子用知识与热血浇灌新一代的茁壮成长,实现理想与信念的不断传递。他们以自己的志愿行动,来努力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在学业、心理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不足。

与此同时,支教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值得讨论。比如,如何真正让“支教”活动发挥最大的价值?如何避免短期支教的弊端,推进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加有效地帮助困境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如何在支教志愿活动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公益素养和增进个人成长,让公益实践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



202066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联合举办了“六地八校”青年学子公益志愿主题论坛:“公益,面向未来”。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八所高校的学生社团分享了他们在支教路上的成长与反思。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公益与创新》课程承办,授课教师薛红博士统筹策划,程宬、康春、郭宁、何太皓、沈逸凡、金源、叶姝蝶、皮永习、梁梦婷等多名学生参与协调和组织。以下表格是本次论坛的议程介绍。



一、论坛的缘起

近年来,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加速了对公益人才的需求。20171月,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与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合作,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致力于高校公益教育和人才培养。从2017年暑期至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已在9个学期中开设课程21门,共计学分46个,课程修读人次累计共达900有余。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在推进公益慈善教学的同时,尤为重视倾听学生的心声。2019113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办的“应然·实然”的高校公益教育论坛开设了“公益教育与青年成长”的圆桌讨论,主题聚焦“公益教育与青年成长”。在会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和其他紫江公益课程的学员分享了他们在公益路上的实践和思考,展现了当代青年人参与公益慈善的各种可能性,也使人们看到他们在投身公益活动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在志愿活动中面临的困难与限制。

同样,公益慈善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益基金会的重视。20199月,敦和基金会和公益慈善学园联合发起了“敦和·善识计划”。首期入选的20位高校教师在开设公益慈善通识教育课程的同时,以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方式开展体验式慈善教学试点。202055日,敦和基金会和公益慈善学园联合举办了以“体验式慈善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敦和雅集”活动,来自公益慈善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善识计划”的高校教师共19人,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开展分享和互动,希望能为体验式慈善的本土化探索和实践答疑解惑、指明方向。在会议结束之时,与会的老师们也提及,要思考如何在体验式慈善教育中倾听学生的声音、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公益与创新》课程的负责人是薛红博士,她一方面负责统筹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首期“敦和·善识计划”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入选教师。在55日参加完“敦和雅集”会议后,她跟公益课的学生一起策划“六地八校”青年学子公益志愿主题论坛,并且也很快得到了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的大力支持。


二、论坛上半场的主要内容

本次论坛分两场进行。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程宬主持,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张凯先生致辞,北京大学“益微青年·微光”的高鹏、复旦大学“拓客暑期教师学院”的林宇鑫、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云南支教团刘祖衡、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美丽中国CUHKSZ校园大使团队的杨笑逐四位团队代表做主题分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通识教育部韩雨晨博士对四个团队的公益活动进行点评。



在开场致辞中,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的张凯先生介绍了紫江公益基金会在推进公益慈善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分享了自己的个人公益经历(比如在英国留学时候担任伦敦奥运会的志愿者以及工作后在紫竹园区发起的职场青年发展的公益活动),也分析了青年学子在公益实践中的优势,并对青年公益人给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高校青年学子成为中国社会公益发展中的新生力量。最后,他也欢迎其它高校的同学参与到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中心的公益课程中,通过专业化的公益知识的学习, 切身体验公益活动的魅力,感受志愿服务的美好。


北京大学“益微青年·微光”的高鹏同学分享的题目是“遇见他人,遇见自己”。他详细介绍了北大益微支教团队从组织、建立、规划到实践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益微”给支教队伍在队长集训、课程组长集训、资金支持、财务组长培训、益微理念与方法的学习和队员学校反馈等几个方面提供的全面实用的支持。同时,他也讨论了在整个支教过程中孩子们与队员们的成长和变化: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拉近与队员的距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交能力;队员们也在支教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友谊、团队感,共同构建了一个互信互谅的交流平台。



复旦大学拓客暑期教师学院的林宇鑫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主题是“渔鱼并重,树人为功”。她从项目主体、目的、运营管理、成效和关注度等多个方面向我们深入介绍了拓客暑期教师学院的运作模式。以“以青年的视角,做可持续拓展的公益”为指导思想,团队成员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甘沟镇甘沟中学的支教活动中,为当地的教师们带去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这些学生老师们致力于从教师层面提升教育质量,尽力规避短期支教的弊病,促进当地教育的长远发展。从前期的实地调研、多方了解,到实践过程中的形式创新、内容深化,再到邀请老师们来沪观摩学习、交流思想,复旦大学拓客暑期教师学院展现出了科学性、精准性、可持续性、可拓展性的特点,给在场的其它社团带来许多灵感与反思。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支教团的刘祖衡向我们分享了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心得。在这些地区,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师资力量匮乏、系统教学体系缺失、教师教学意愿偏低。同时,山区的整体观念导致当地人对英语学习不重视,更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此外,支教本身又存在着延续机制缺乏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在云南省的洱源县进行了多次尝试。初次开展教师统一培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他们在总结和反思之后进行了全新的尝试——由教学主导转向教研主导,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因地制宜选择接地气的教学方法,建立难度适宜且严谨的试题命制范围与把关机制,切实“以考促学”。支教思路的改变收获了良好的反馈,也为各位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与此同时,追求卓越的支教团队没有停止反思与回顾,仍然诚实地面对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希望实现更大的突破。


随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的杨笑逐同学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支教形式创新的分享。在支教中,团队用观察的方式发现孩子们在教育中的痛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引导与开发,并结合互联网的方式,利用视频通话与线上课堂与孩子们保持长期联系,进一步优化与巩固支教的成果。




在她的分享中,我们看到青年公益人对“发现痛点-形式创新-问题解决”闭环的打造,也在他们灵活运用诗歌创作、书信往来、阅读经典等方式实现育人的润物无声之中发现青年学子的创造力与活力。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的韩雨晨老师对以上同学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与点评。她很欣赏“益微青年”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探索自己的公益路径,从更宏观的角度上理解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在走出校园进行切身感悟与体会的过程中,将小我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她也提出,复旦大学与港中文深圳校区的支教团队的“参与式课堂”通过非传统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模式。韩老师同样赞扬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云南洱源县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努力,并希望团队能从更高的层面上进一步推动对于“好好学习”、“好好教学”的理解和制度化。最后,韩老师希望我们在支教助学中看到“人”——不管是作为服务对象的孩子们、志愿者们还是教师们,在工作评估中既要关注数据也要重视个案。同时,她也希望在座的社团和学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借鉴和交流,彼此互补互助。

 

三、论坛下半场的主要内容

    下半场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沈逸凡同学主持,浙江大学红十字会的章圣元、武汉大学“种太阳工作室”的吴双、苏州大学医心医意暖基层支教团队的倪文、和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的曹安琦四位团队代表进行主题分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教学部教育高等研究院的唐晓菁博士点评。

 

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支教团队的同学们每年会定期去一个乡村小学进行支教。2019年,他们赴衢州开化县音坑乡中心小学,服务该小学三至六年级留守儿童,在支教过程中开展了教学辅导、兴趣类课程探索、心理及生涯规划辅导、医疗急救知识培训、手语教导等一系列课程与活动。

    在本场论坛中,团队代表章圣元同学在介绍支教团队背景后,重点分享了“支教志愿者的组织与管理”。在支教前的准备阶段,团队通过面试、培训以及教案制作与修改等三个环节培养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凝聚力;在助教与听课制度下,团队根据实际要求在每节课中安排2-4名其他志愿者担任助教以辅助教学、维持秩序,并规定志愿者每周旁听三节其他志愿者的课程,反馈听课感想;在每日会议环节中,策划组负责布置相应任务,志愿者则反馈上课心得,共同进行问题讨论。同时,在团建活动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到了提升。



武汉大学种太阳工作室为9-13岁乡村儿童提供启蒙与赋能夏令营,以美育和社会教育课程为核心,致力于推动乡村教育创新,促进教育普惠与公平。  

团队代表吴双同学做了“打破世界的墙·乡村美育”的主题报告,对项目概况、项目体系、项目优化等三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种太阳工作室的项目体系包含课程研发、志愿者培育计划、项目执行、公益传播计划等四阶段,课程研发主要围绕自然乡土、人文国学、科学创客、社会情感、美育创造等五大方面,为乡村的孩子营建梦想堡垒。  


种太阳团队强大而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师确保了课程设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项目以营地教育和体验式学习为理念,以“工作坊+导师陪伴+小组学习+游戏/挑战+每日反思”模式开展,建立情感联结、点燃未来想象力、在创造过程中帮助营员建立自我认知。另外,严格的导师培训和淘汰体制、企业化矩阵式人员管理、第三方项目评估专员长期跟评等方式也使得项目得到不断优化。孩子们在种太阳项目的陪伴下,提升了学习兴趣,涵养了自信开朗的性格,也丰富了对未来的想象。


苏州大学医心医意暖基层支教团队于20156月成立,服务地区为安徽省宿州大尚庄小学以及沟上小学,每年开设创新课程和举办创意特色活动为特色,累计服务小学生600名。

在此次论坛中,团队代表倪文同学从团队目的、活动步骤、团队的亮点与创意内容、团队分工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医心医意暖基层”关注儿童、关心基层医务人员,也通过“公益地摊”的方式号召苏州爱心人士为山区贫苦留守儿童奉献爱心,也希望调动更多大学生在助力农村教育发展的同时关注农村的贫困问题和医疗困境。



在支教过程中,团队开展特色课程与趣味活动,丰富支教内容,劳逸结合,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在“性教育”特色课程中,团队与你我伙伴性教育平台进行合作,给孩子们讲解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趣味运动会”活动中,团队分年级设置比赛类型,对于获胜者进行奖励与表彰,让小朋友们在趣味运动中收获成长。给予贫困地区的孩童一个放眼看世界的平台,了解外面世界的无限之大并萌发不断探索的欲望,是团队成员的意义感和驱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的曹安琦老师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代表做了题为“播撒E路阳光——高校大学生的公益心与知行路”的精彩分享。“E是“ECNU、“Enthusiasm、“Education三个单词的首字母,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公益实践团队共同的出发点。大夏书院将志愿服务融入班团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与日常志愿活动。在寒暑期支教活动中,书院注重问题导向和课程体系丰富度,设计了跨文化交际、人文寻旅、经典传承、世界漫游等四大核心课程,和心理探秘、筑梦未来、活力青春等三类特色课程,青年说、青年颂等两门主题课程和一个翻转课堂。同时,建立学员手册,记录孩子们的成长。



另外,书院在支教中注重家校共育,以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和面访家长的形式深入了解孩子和所在家庭的情况。20205月,书院成立了“紫夏公益社”,集结有公益情怀的学生,帮助大家了解公益,学会做公益,成为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公益性人才,做未来的公益事业的领导者。最后,曹安琦老师讲到,书院公益项目将朝着整合化、延续性、精细化、引领性等方向发展,更好推动大学生的公益心与知行路相结合。


下半场四位嘉宾分享结束后,唐晓菁老师做出了全面且精彩的点评。她认为各位嘉宾的支教经验都十分丰富,分享的切入点不仅多且专业。第一位嘉宾的分享表明,支教不仅需要教,还需要团队管理和策划;在支教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教学质量。第二位嘉宾注意到了农村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中国很多城市教育中也存在,而种太阳项目以艺术的、社会教育的形式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同时,唐晓菁老师还建议对儿童变化进行长期性的追踪记录,从长远思考支教究竟打破的是什么“墙”。听完第三位和第四位嘉宾的分享,唐晓菁老师认为支教对于双方来说是互惠共赢的,而怎么把这种互动的关系培养成滋养双方的长效机制值得进一步思考。另外,项目评估不仅包括对项目本身的评估,还包括对工作机制以及理解支教与教育本身的评估,如何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实践上和学理上的积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四、总结与展望

在各位嘉宾分享完后,薛红老师进行了最后的总结与展望。薛老师说,虽然疫情打破了我们的日常与计划,但也创造了新的可能。借助互联网平台,我们得以汇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公益项目与经历,讨论如何在未来的支教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薛红老师也结合自己的支教经历以及在公益教学中与同学的交流,回应了同学们在支教过程中的欣喜、合作、困惑和成长。



她也谈到了支教中的一些希望。第一,专业性。分享过程中很多团队体现了自身的专业性,会在支教前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问题与需求以制定更加有效的策略,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支教过程中多元的维度和视角能够更好地提高公益的效益和增加自我更多的成长的可能。第三,我们需要呵护自己善良的心。倘若在公益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委屈与挫折,可以稍微停一停,这样能使我们更好地保持初心。

最后,她也介绍了旁观会议的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朱健刚教授对大学生支教团队的期望,希望今后可以组织一个高校大学生服务学习的联盟,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为基地,各地高校为节点,推进专业化的服务学习和志愿活动,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他人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本次云端公益讨论会长达3个小时,参与者除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公益与创新》的课程学生,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公益社团的同学、各个分享嘉宾团队的成员,以及其他热心公益的青年学子和关注公益教学的老师们,共计80多人。

虽然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讨论,但这次活动让我们超越空间限制相聚在此,畅聊青年支教,已使多方收获良多。祝愿各位都能在公益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